◆ 新聞透視﹕中國的破產企業--龔小夏
1998.11.03
在今天的節目中,我先向大家轉述一下《安徽日報》的一篇報道。這篇報導說的是安徽蕪湖市的破產企業。蕪湖市在九六年被國務院選中作為國有企業破產的試點城市。很快﹐這個市選出了二十九家企業﹐裁定這些企業已經破產。在處理破產的過程中﹐有個老職工寫信給市委書記﹐說這些企業破產﹐有天災﹐也有人禍。希望上級對這些企業進行調查。這位市委書記馬上安排了檢察與紀檢部門對這些企業作反貪調查。在調查人員進行調查的第一天﹐走進的第一家企業﹐在兩個小時之內便發現了廠長和供銷人員合伙貪污受賄的大案。這今u的時間﹐這中j的案件﹐連調查人員也嚇了一跳。結果在後來一年多的時間里﹐調查組對二十九家破產企業一家家地調查﹐發現在二十九家企業每家都有貪污受賄案﹐挖出了一百一十個貪污受賄的嫌疑犯。在這二十九個企業中﹐有十八家企業的第一把手有貪污受賄行為﹔有二十八家企業的廠長、經理、財會、供銷人員貪污受賄﹔一百一十人中有五十九人是廠長、經理級的乾部。有關部門的負責人說﹐這種情況反映了當前的廠長經理負責制在缺乏有效監督的情況下﹐容易變成廠長經理說了算﹐因此給釵h貪污受賄行為開了方便之門。 國營企業的虧損直至破產﹐可以說是今日中國經濟的癌症。虧損與破產﹐固然有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體制上的原因﹐但乾部貪污受賄造成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我們可以看看包頭市的一項調查。最近一年以來﹐包頭市的紀檢、監察部門對這個北方工業重鎮里非正常虧損的五十六家國有中小企業以及二十八家集體企業進行虧損原因調查。調查結果表明﹐這里國有企業的虧損﹐百分之七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也就是所謂“人禍”。人禍的主要一點﹐就是廠長經理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浪費﹐收賄受賄。比如一家皮件廠的廠長﹐在企業處於半停產、大部分職工下崗、在崗職工的工資也無法按時發放的情況下﹐還拿出十萬元來用於吃喝招待。一個只有不到三十名職工的公司的經理﹐上任剛剛一年零九個月﹐用各種手段貪污挪用了公款將近四萬元。同時又因為工作失職﹐給企業帶來了二十四萬元的損失。包頭磁性材料廠只有五百名職工﹐這個廠的廠長卻有幾輛高級轎車供他使用。 長期以來﹐中國知識界中流行這樣一種說法﹕腐敗是改革的滑潤劑。這里面的邏輯是﹕只有乾部才有權力去推動改革。如果不讓乾部在改革中通過腐敗得到好處﹐乾部就沒有了改革的動力。但是這種說法卻沒有看到事情的另外一面。如果共產黨的乾部能夠從權力中獲得大量的利益﹐他們就更不願意放棄手中的權力了。如果改革﹐特別是政治的民主化﹐威脅到了他們的權力﹐他們便一定會反對改革。中國目前有大約百分之四十的國有企業虧損﹐大批企業破產﹐工人下崗失業﹐工廠乾部以權謀私﹐是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同時﹐這也阻礙了中國的經濟政治改革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