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同大家談到中國兒童與青少年一代消費的情況。說到目前中國的新一代﹐從出生、受教育﹐到長大成人﹐大約需要花費十五至二十萬元。所以在今日中國城市的工薪家庭中﹐年輕一代的消費﹐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消費方向。特別是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一個孩子的花費要占家庭收入的一半。這種情況﹐不僅是有孩子的家庭感覺到了﹐而且政府、專家學者、新聞媒體也都注意到了。 是什仇y成了這種現象﹖常見的分析報告總是要提到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家庭方面的原因。獨生子女政策的後果﹐是中國的父母與祖父母溺愛後代的現象日益嚴重。有錢先盡著他們花﹐有東西先盡著他們吃。結果是錢越花越多﹐孩子越慣越壞。其次﹐釵h人責怪社會風氣不好﹐認為改革以來﹐社會日益重視財富﹐所以在兒童與青少年之中也出現了消費上的攀比。例如現在的中學生時興過生日﹐請上自己的朋友來開生日晚會。從幾歲到十幾歲的孩子都在不斷地攀比﹐看誰的生日晚會辦得更豪華。如果父母不給足夠的錢﹐孩子在同學朋友中也就沒了面子。釵h父母在無奈之下﹐也不得不為孩子解囊。第三方面﹐輿論也普遍認為政府在造成這種現象上負有一定的責任。中國的教育經費低是有名的﹐從人均數目來看﹐經常落在大部分國家後面。教育經費低﹐導致教師收入低﹐學校設備差﹔而且教育部門也成了政府各個部門中相對的清水衙門。學校亂收費﹐也因此禁而不止。 家庭、社會、政府各方面的因素﹐固然都直接導致了撫養後代費用的急劇上漲﹐但是相比較之下﹐家庭的原因雖然最直接﹐但恐怕卻是最次要的。從長輩的角度﹐誰都希望子女能夠順利健康成長。過分溺愛放縱孩子的大人﹐雖說有一些﹐但畢竟是少數。然而﹐兒童是否順利成長的標準﹐卻是隨著社會潮流的變化而變化的。比如說﹐六、七十年代的父母﹐未必不如今日的父母那勻鬗艉l女﹐當那個年頭絕大部分的父母都要求自己的孩子艱苦朴素﹐穿帶補丁的衣服﹐杜絕吃零食的習慣等等之類。收入低無疑是原因﹐但更主要的﹐卻是當時的社會并不將吃得好穿得好兜里大把錢看作是人人都應該追求的標準。相反﹐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必須將他們培養成為符合當年那種“工農兵潮流”的人。而今日的社會里﹐金錢卻日益上升為社會標準的主導因素。所以多數的父母也才會感到﹐為孩子大量花錢﹐便有可能為他們爭來更好的前途。也可以說﹐當今的社會風氣﹐是造成兒童與青少年高消費的真正原因。也正是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之下﹐作為政府部門的學校﹐也才會如此理直氣壯地向學生大量收費。 然而﹐這并不等於說﹐六、七十年代的社會風氣就一定比今天的好。那個年代的釵h父母﹐雖然不放縱孩子花錢﹐但卻會用上大量的精力去教孩子在政治上學會小心謹慎﹐弄虛做假﹐甚至學會不擇手段向上爬﹕比如怎丰h當積極分子﹐怎丰h搞好與領導的關係之類。那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人格扭曲者比比皆是。 因此說到底﹐在中國近幾十年的歷史中﹐社會風氣主導了家庭行為﹐而政府政策卻主導了社會風氣。政府以階級鬥爭為綱﹐社會上就天天搞運動﹐家庭也就給改造成了政治教育場所﹔政府號召致富光榮﹐政府官員和部門帶頭去發財﹐社會就開始往錢眼里鑽﹐家庭中的人際關係也就圍繞著金錢轉了起來。政府操縱社會太嚴﹐政府權力對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影響太大﹐是當代中國釵h社會問題的主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