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透視﹕戊戌變法一百周年紀念研討會介紹﹙之一﹚--龔小夏

十二月十一日﹐華盛頓的研究機構伍德羅.威爾遜中心召開了一次戊戌變法一百周年的紀念研討會。研討會的兩位主要發言人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萊蒙.米勒教授以及來自中國的自由撰稿人戴晴。在《新聞透視》節目中﹐我們將分兩天介紹這次討論會的內容。 米勒教授是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在發言中﹐指出中國大陸對戊戌變法的的解釋在過去這些年里有了不少變化。八十年代之前﹐戊戌變法的失敗以及改良著的悲慘下場被作為改革或改良無法救中國的證明。只有革命才能夠給中國帶來新的前途。國民黨與共產黨在這方面有大致相同的看法。國民黨認為﹐戊戌的失敗證明了辛亥革命的必要性﹔而共產黨則進一步推掄﹐說推翻滿清的革命遠不夠﹐必須實行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鄧小平改革開始之後﹐對戊戌變法的評價有一定的變化﹐但是變化也不算太大。這其中的變化﹐主要是為“改革”兩個字正名。米勒教授指出﹐從馬克思、列寧﹐到毛澤東﹐“改革”一直是個貶義的詞。在鄧小平改革的早期﹐為了改變毛澤東“不斷革命”、“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傳統﹐宣傳機構與學術界都在設法重新評定“改革”的含義﹐這也就帶來了對戊戌變法的重新評價。 與中國歷史學界保持著密切接觸的米勒教授談到﹐自從八十年代初期以來﹐中國歷史學的重要雜志上每年都有至少一兩篇關於戊戌變法研究的文章。然而﹐在戊戌變法一百周年的今年﹐在查器L所有的史學期刊之後﹐他發現竟然一篇這方面的文章也沒有。官方唯一的戊戌變法紀念活動﹐是在北京舉行了一次展覽。而展覽的解說詞中還特意指出﹕一百年之前的戊戌變法﹐也陰q表面看來與今天的改革有相似之處﹐但是今天的改革是在正確領導下進行的﹐云云。 西方學術界對戊戌變法的解釋自然同中國的不太一樣。不過﹐米勒教授指出﹐流行的解釋也是比較簡單化的。在西方學術界看來﹐戊戌變法就年輕而進取的光緒皇帝在一群受西方影響的知識分子的幫助下﹐試圖在中國推行現代化﹐但是這個進程卻被保守的慈禧太后所打斷了。根據這樣的解釋﹐激進的革命也就成為解決中國問題的必然結論。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中國與西方流行的解釋沒有太大的差別。 米勒教授說﹐在他看來﹐對中國近現代歷史影響最深遠、改變最大的﹐不是革命﹐而是有上層統治人物參與的改革或改良。 到了八十年代﹐中國與西方學術界對戊戌變法的研究有了新的方向。明天﹐我們將繼續介紹目前對戊戌變法的一些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