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論:中國新領導人管理宏觀經濟的風格將發生變化

中國共產黨十六大落下帷幕後,海內外的評論大多集中在江澤民是否已經真正將權力交到以胡錦濤為首的第四帶領導人手里。看來絕大多數人對此的回答是否定的。觀察家普遍認為,在今後几年里,江澤民仍然會通過兩條渠道掌握著最後的決定權:一是以中央軍委主席的身分;二是通過他精心安排的在常委中占多數的他的嫡系班底。

與江澤民繼續棧戀權力相對照的是,自一九九二年以來實際掌握中國宏觀經濟管理大權的朱鎔基這次看來真的正在"乘風歸去"。無論他的离去是出自本意還是出於無奈,都將會對中國的宏觀經濟管理將有著重要的影響。

朱鎔基早在五十年代初期直至六十年代末期一直在負責宏觀經濟管理的國務院國家經濟委員會從事綜合性技術管理工作。七十年代又有過一段在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從事經濟理論研究的學術生涯。八十年代先是在國家經濟委員會從事日常的宏觀經濟管理工作,繼而調往上海擔任以負責經濟工作為主的市長。可以說他在擔任總理以前已經具有理論和宏觀經濟管理實踐兩個方面的准備。毫無疑問,作為一個大國的經濟管理負責人,具備經濟學的素養和長期宏觀經濟管理方面的歷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有利條件。例如,世界上所有大國的歷任財長不是著名的經濟學教授出身,便是曾經擔任過大的金融機构的主管,大多數穩定發展的後進中國家也是如此。畢竟,讓缺乏經驗的人直接掌管一個大國的經濟的風險實在太大。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個人背景,朱鎔基在几年的常務副總理、總理生涯中,顯示了一個強勢總理的風格,這种風格在包括財政、稅收、金融等一些關鍵性的体制變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朱鎔基的強勢風格也使得江澤民、李鵬等人在涉足經濟領域時比較慎重。

溫家寶和其他新的主管經濟工作的中央負責人無論在個人經歷上還是風格上都與朱鎔基有著明顯的不同。溫家寶雖則也是工程師出身,但是他的簡歷顯示,過去他在基層長期從事的是黨務和行政方面的工作。調到地質部以後也一直擔任負責政治工作的副部長、副書記兼政治部主任,爾後則長期擔任中共中央辦公廳的副主任、主任。他真正開始涉足宏觀經濟工作是一九九三年以後。雖然自那時以來,他一直主管農業、金融等重要領域的工作,但是上有強勢總理朱鎔基,下有各部門的主管部長。人們對他本人的學養和經濟管理才干還是不十分了解。人們普遍認為,他處事穩重、為人正派。但是由於他缺乏理論和宏觀經濟管理兩個方面的訓練,對他能否在新任總理的位置上迅速駕馭中國經濟面臨的复雜的局面,人們仍然持觀望態度。

由於溫家寶的這一特殊背景和根据他到中央以後的工作風格,可以肯定,他在決策時會更加倚重手下的那些經濟部門的負責人的意見。這种狀況將產生正、負兩個方面的後果。一方面,總理在決策前多听各方面的意見,有利於少犯致命的錯誤。但是一個沒有主見的總理也很容易被一個或數個部門所劫持,在各种利益沖突逐漸激化的中國,政府的個別部門有著過大的權力常常會損害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信息產業部近年來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頑強抵制和對其直屬企業壟斷中國電信市場的無理維護就是最好的例子。溫家寶能否處理好這一點是其能否成為一個稱職總理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