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突出現象是經濟增長的福利轉化度低下。把經濟增長與社會福利的提高等同起來是一种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膚淺的認識。其實,人們真正關注的并不是經濟增長的本身,而是這种增長所能給他們帶來的福利。經濟學家們早就認識到,從經濟增長到社會福利的增長的轉化過程是一個复雜的過程。其間,不僅有著許多經濟的因素,而且還有著許多社會的、政治的因素在發揮作用。一定量的經濟增長可以轉化成不同量的社會福利;反之,一定量的社會福利則完全可以在不同的經濟增長速度下取得。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出現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人們對同樣的增長速度有著完全不同的感覺。簡言之,在西方國家,人們對百分之四左右的增長速度非常滿意,而在中國,人們對百分之七的增長速度确感到恐慌,導致這种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他們的福利轉化度不同。
中國經濟增長的福利轉化度低下,首先是由於經濟發展由流量到存量的轉化率低下造成的。
從經濟學上看,一個國家每年所產生的國民生產總值(GNP)或者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是對該國當年的生產活動的一個記錄。也就是說,是一個經濟活動的流量。這個流量不一定能夠轉變為存量。這就像一條河,穿過一個村庄,該村的村民們可以在雨水充沛的時候充分享受這條河給他們帶來的好處,但是當河床干涸的時候,他們卻不能從這條河得到任何好處。如果他們修建一個水庫,他們就可以把雨水充沛時的流量轉變為存量,從而常年享受這條河的福利了。
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他們的人均國民收入早已經被許多後起的發展中國家超過,可是那里普通民眾的生活卻仍然比許多後發達的國家的普通民眾的生活要好得多,這是因為他們經濟的存量比較大的緣故。例如,當你走在倫敦、巴黎城市的街頭,你可以看到數百年前的房屋比比皆是,人們仍然從這些數百年來的經濟存量中得到好處。
中國的情形則全然不同。從統計數据上看,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僅在改革開放以來的過去二十年間為全球之最;即使在毛澤東荒繆政策盛行的五十年代到七十時代,中國的經濟增長的年平均速度也列於全球前十名,大大高於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問題在於,中國的許多經濟增長是浪費型的增長。且不論當年全民大辦鋼鐵時的增長,即使是現在,人們仍然不難經常從中國的媒体中讀到下列新聞:為了适應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北京一些八十年代興建的立交橋被拆毀重建;許多房齡不到二十年的建筑因為不适應整体規劃的要求而被拆毀重建;還有更多的豆腐渣工程需要返工,等等。這些都意味著許多當年高速增長的國民收入很快便變成了廢墟。不僅當年的增長變成了廢品,而且當前用於清除這些廢墟的投入,雖然也表現為當前的國民收入增長,但是它絲毫不能轉化為人們的福利。
困扰中國經濟的大量國有商業銀行的坏帳是中國經濟從流量到存量轉化受到阻礙的另一個明顯例証。在每年的經濟增長中,普通民眾將他們收入的一部分存入銀行。中國人的儲蓄率不僅大大高於發達國家,而且也大大高於許多發展中國家。這說明人們希望通過犧牲當前的福利去追求未來的福利。在正常情況下,銀行應該通過貸款的方式將資金投向有效益的生產項目。這個過程便是一個將現在的經濟實力轉化為未來的生產能力的過程,也是一個將經濟流量轉變為經濟存量的經典過程。只有這個過程進行得順利,存款的居民才有可能在將來得到更多的福利的回報。否則,人們犧牲了當前的福利,也得不到將來的福利,這便成了福利的淨損失。在中國,由於許多眾所周知的原因,大量的居民存款變成了銀行坏帳。這种現象說明將經濟流量轉變為經濟存量轉化過程受阻,從而也使得經濟增長向社會福利的轉化過程受阻。
除了經濟發展由流量到存量的轉化率低下以外,中國經濟增長的浪費性和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合理性是另外兩個造成中國由增長到福利轉化度低下等原因。對此,作者將在下次的評論中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