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自身的淨資產只有一百二十多億美元。但是卻開出了一百八十五億的收購價格。除此之外,它還要代優尼科償還近二十億美元的債務,所以總共需要二百多億美元。
中國第三大石油天然氣集團──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近日宣布以一百八十五億美元的價格競購美國石油公司優尼科。在此之前, 美國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龍公司已於四月間宣布出價一百六十四億美元並購優尼科公司。
優尼科是美國第九大石油公司,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除了在美國的業務外,該公司在北美洲的墨西哥灣、得克薩斯,以及亞洲的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和孟加拉國等地都有石油和天然氣開採資產和項目。據估計,優尼科的美國資產佔公司全年總產量和利潤的三分之一左右。二零零四年底公司的市場價值約為一百一十億美元。
優尼科公司正在對中海油的並購計劃進行談判和評估。兩天前,該公司已經表示,八月十日將召開股東大會對雪佛龍公司提出的並購方案進行投票表決。但在表決之前,優尼科公司董事會將把其對中海油並購計劃的評估結果向股東進行通報。所以,屆時實際上是對中、每兩家競爭對手的方案進行表決。
這項收購不僅引起了世界輿論的廣泛報道,美、中兩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經公開卷入。在不少美國國會議員的敦促下,美國財政部長斯諾日前表示,美國政府將從國家安全考慮,對中海油收購案進行審查。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隨即在六月三十日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中海油收購優尼科石油公司是企業之間正常的商業活動,不應受到政治的幹擾。
美國政府對大型企業的收購進行審查是一項例行的程序。它不僅對外國公司收購美國企業進行審查,也對美國大企業之間的並購進行審查。當然這兩種審查的目的各不相同。對國內大型企業的並購進行審查通常是為了防止企業壟斷行為;而對外國公司收購美國企業的審查通常是為了國家安全。前不久,在中國聯想集團收購IBM公司的個人電腦業務之前,美國政府也曾進行過類似的審查,最後還是對IBM並購案開綠燈放行。
在我看來,任何國家的政府對外國企業收購本國戰略性產業的企業進行審查是合理的。但是,那種要求美國政府出面阻止中海油收購優尼科的見解是不正確的。首先,優尼科美國油氣資產的產量不到全美石油和天然氣消耗量的百分之一,因此任何外國公司對該企業的收購都不會對美國的石油市場的價格和供應產生大的影響。
其次,優尼科連年虧損,曾經向美國政府申請破產,實際上已經處在一個非賣不可的境地。而在當前國際油氣價格高企之時候出售油氣資產,對該公司而言不失為一個良機。如果有外國公司出高價收購這家企業,不僅幫助這家公司挽回困境,實際上也是向美國經濟注入資金。因為,這家公司的股東們所賺的錢仍然會尋找更為有利的投資場所。
更重要的是,美國是一個崇尚商品和資本自由流動的市場經濟國家,更是一個民主的法治國家,除非這項收購的確危害國家安全,否則不應該由政府出面對一項經濟收購案進行非經濟的幹預。
相反的是,中海油高價收購優尼科未見得是一項明智之舉。首先是,即使收購成功,中海油能否駕馭這家比自己復雜得多的外國企業令人懷疑。中海油自身的淨資產只有一百二十多億美元。但是卻開出了一百八十五億的收購價格。除此之外,它還要代優尼科償還近二十億美元的債務,所以總共需要二百多億美元。中海油如何消化這筆成本,如何管理這家跨國企業,都是一個難題。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中國政府的支持,沒有任何一家商業銀行敢於貸給它近二百億美元來收購一家外國公司。由此可見,此次收購並非什麼企業行為,實際上是中國政府的決策,是一個政府行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侈談什麼收購是企業間的經濟行為之時表現出中國政府的一貫虛偽。
問題是,政府代表企業做出的微觀經濟決策常常是沒有效益的。當然,人們可以爭論,此次收購是一次戰略性收購,其經濟效益無法在短期內表現出來。我對這個論點持高度懷疑的態度。中海油的收購報價與尤尼科公司實際資產值相比高出七十五億美元;比競購對手雪佛龍公司的報價高出近二十億美元;並且還作出了對該公司在美國本土的員工不裁員的承諾。中海油的資產不到雪佛龍公司的五分之一,其管理跨國公司的經驗更是十分不足。但是它卻敢於開出比雪佛龍公司高得多的價格和優惠得多的條件來收購一定瀕臨破產的跨國公司。其經濟合理性不能不令人懷疑。
在我看來,中國需要解決長期石油供應安全問題是一個事實。但是此次收購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相反,它只是中國的官僚體制以解決石油安全問題為借口下出的一招臭棋。這是又一次以國家資產為賭注的賭博。中海油總裁傅成玉在接受《經濟學家》雜志採訪時說:“我或者成為英雄,或者成為烈士”。這句話雖然道出了他對這次賭博的不確定性的心理感受,但是說得也不完全對。事實是,無論如何他也不可能成為烈士。這是因為,這個決策不是他的決策,是中央政府的決策。而中央政府的官員是不會有人由於國有資產的流失當烈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