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普評論:以民主的名義聯合倒扁

最近兩個月,台灣社會要求陳水扁為連串貪腐敝案下台的聲音,此起彼伏。在民主社會,一個領袖如果沒有品格,沒有信用,沒有政績,貪腐濫權,就等于沒有執政的合法性。喪失了執政的合法性,下台應是他最好的選擇,也是民主社會最好的選擇。

32年前,美國總統尼克松陷于水門事件丑聞,在民眾、反對党和本党的壓力下,黯然辭職。如果說“水門事件”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尼克松的辭職下台,則成就了美國民主政治中最光彩的一個時刻。今天的陳水扁深陷貪腐弊案,越來越像當年下台以前的尼克松。尼克松刻意說謊,包庇下屬﹔陳水扁玩弄悲情,為親屬圓謊。尼克松阻礙司法,銷毀証据﹔陳水扁干扰檢調,為保護自己設停損點。尼克松競選團隊接受非法政治獻金、大搞官商利益輸送﹔陳水扁政府官員明目張膽搞權錢交易、利益交換。与尼克松不同的是,面對風起云涌的罷免和勸辭,陳水扁堅持不下台。

陳水扁可以“歹戲拖棚”,一個主要原因是台灣公民社會力量的分裂与軟弱。台灣的在野党、學者、學生、民間組織和市民輪番上陣,要扁下台,均告失利。藍色在野党發起罷免,失敗是必然的,因為罷免衹有藍色的旗幟,沒有綠色的聲音。罷免結束后,綠營學者兩度向陳水扁放話,希望他辭職以樹立民主典範。這些來自綠營內部的倒扁聲音,的确震撼了陳水扁和民進党,不過最終結果很可能是對牛彈琴,因為陳水扁挑明了他不會為了成就小我而辭職。無論是藍色的罷免還是綠色的勸辭,綠色學者們刻意与藍軍保持距离,也与同屬綠營的台聯若即若离。而藍軍對綠色學者的呼吁反映木訥、遲滯,衹有“感動”,沒有“介入”,表現了十足的軟弱和离心离德。

倒扁力量如此各自為政,一盤散沙,誓死捍衛“領導中心”的民進党當然可以輕易見招拆招,將其各個擊破。民進党以“捍衛本土政權”對抗藍營罷免,就連其綠營朋友也看不下去,認為這是“挑動族群斗爭的”惡劣行徑,但卻使阿扁化險為夷了。民進党以“動机不單純”、“不懂政治的蛋頭學者”污名化綠營學者的勸辭書,迫使一些學者退出勸辭的隊伍。他們還以“發党難財”和搞“派系斗爭”的指責壓制党內的批評聲音,并最終取消了民進党內的派系。這樣的民主進步党,不知還剩几分民主几分進步。

民主是個需要全民參与的進程。提升台灣民主,需要藍綠共同參与。藍綠兩軍可能對台灣獨立還是統一的認同不一樣,但對民主的認同應該是一致的。恐怕沒有一個從威權統治走過來的台灣人還想重走回頭路,無論他選擇做中國人還是做台灣人。換一句話說,民主認同是所有台灣人,包括藍軍和綠軍的最大公約數。以民主認同為基准,藍軍和綠營的理性力量應該可以建立這樣的共識:陳水扁挑動民眾之間的仇恨,轉移社會對其貪腐的批判,并拒不退位,是對台灣民主的最大傷害﹔民進党中央堅持鞏固這樣一個完全喪失人民信任的領導中心,是對民主核心价值的最大藐視。為了台灣的民主,在野的和民間的力量曾經以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時間,要扁下台。既然目標一致,何須畫地為牢?這些社會力量已經站在同一條船上,現在衹須站在民主的同一面旗幟下,對陣水扁和沉淪的執政党發出共同的聲音,采取共同的行動。

綠營學者曾經指出,如要台灣民主提升,非要藍批藍,綠批綠,非要自我反省。此話不錯。但如果沒有綠色權力核心的理性反省,民主的提升靠什么?靠的是在野的力量和民間的力量,靠的是公民社會的力量。藍營的罷免、台聯的切割,綠色學者的勸退、學生的絕食示威以及民進党基層党員的批評,應該匯成一個聲音,向陳水扁傳遞一個共同的訊息:你可以輸,台灣民主不能輸。也向執迷不悟的民進党領導核心發出一個共同的聲音:貴党可以沉淪,台灣民主不可以沉淪。這應該成為全台2300萬民眾的共識。因為台灣民主是台灣每一個人的資產,是世界上每一個不自由不民主的華人心神向往的核心价值。為了保護這個寶貴的資產,每一個台灣人,不管他是什么顏色,都有責任有義務站起來,以民主的名義,向陳水扁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