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這個位於神州心臟地帶的華中重鎮,好像被媒體輿論冷落多時了。近日,在剛剛閉幕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公布了一個“中部崛起”的新提法,馬上引起了媒體輿論的密切關注。
據報道,所謂“中部崛起”的中共最新經濟決策,是根據改革開放二十余年來,華中地區多年存在的“中部塌陷”現象──即:發展速度落後於西部,發展水平落後於東部,提出來的一個“宏觀調控”的新措施。這是繼幾年前提出“西部開發”政策之後,中共領導人為深化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成果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新國策。會議還討論了武漢市長李憲生在年初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的關於“遏止‘中部塌陷’,武漢應該有所作為”的報告,更多的專家學者也把“中部崛起”所需要形成的“領頭羊”位置,聚焦在武漢身上。
說來蹊蹺,幾乎是“中部崛起”的“話音未落”,就傳來了在湖北武漢出版的《新周刊》,12月8日被“有關部門”強行停刊整頓的消息。
《新周刊》是一份由近年來轉戰各種媒體的一群懷有“做真新聞、好新聞”理想的年輕實力人士合力經營的一份新進報刊,並有決心在一、兩年內辦成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媒體重鎮。應該說,《新周刊》的這一辦刊雄心,恰恰與當今武漢所處的“中部崛起”的中心位置相吻合,本來是完全可以為北京的“中部崛起”政策錦上添花的。據報道, 被強行停刊、封存在印刷廠不讓上街的這一期報紙,雖然內容繁多,但真正觸動當局神經的,是一篇關於“貴州石漠化”的附圖長文。
這本來只是一篇關於環境保護問題的報道,據說是因為若幹年前胡錦濤曾主政貴州,此文會“產生不好聯想”,有“攻擊最高領導”的嫌疑,所以上級宣傳部門下達了封禁之令!無獨有偶,這邊武漢封報的新聞剛出,消息傳來,近年來敢於直言批評時政的北京著名異議作家劉曉波、余傑、學者張祖樺日前又被北京安全警察以“參與危害國家安全活動”的名義帶走,雖然一天後即在輿論壓力下被釋放,但京城內外,已經彌漫著一片進入政治寒冬的肅殺氣氛。
這幾個似乎互無關聯其實卻關系密切的事件,對於觀察出台兩年的所謂“胡溫新政”,其實有著指標性的意義。
“胡不如江。”這是前一陣子北京知識文化界的一個耳語性的評價。近日從中國南方歸來(注意,不是北京)的一位友人告訴筆者,這個評價最近又在全國升溫,從文化人到老百姓,已經開始把“胡錦濤”叫做“胡緊套”了──這兩個名字在普通話裡是諧音,讓人想起江澤民主政時期,那個名聲惡劣的中宣部長丁關根,被安上了“盯關跟”的綽號。這個“盯梢的盯,關閉的關,跟蹤的跟”,實在與“胡來,收緊,上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從最近胡錦濤一系列在政治上“左”得撕破臉皮,不但要“高舉毛澤東旗幟”,還要“學習古巴、北朝鮮同志”的言論和行動看,說話兇相畢露,行事殺氣騰騰,對言論空間的封殺幾乎無日無之,徹底粉碎了人們對所謂“胡溫新政”的最後一點幻想。看來,“胡不如江”,真的要在中國大陸的政治生活中落到實處,難怪,互聯網上近日已經出現一片“胡錦濤想做另一個勃列日涅夫”的議論聲了。
這其實預告了“胡溫新政”的短命危機。“和平崛起”這個本來代表“胡溫新政”的招牌口號,最近很少見提了。這本來可能昭示一種和平、理性、民主新方向的“和平崛起”招牌的被懸擱,說明所謂“胡溫新政”想走的,還是一條“鬆經濟,緊政治”的“舊政”老路。這種從政經根基上就是跛腳的政治思維,就像一棟大樓如果地基偏斜一定會變成危乎矣哉的“斜塔”一樣,早就被今天的官場腐敗、民怨沖天所累積的社會危機所証明,這是一條危險而失敗的老路,鄧小平和江澤民的“舊政”最受人詬病的症結,正是在此。
沒有政治改革,無所謂“新政”。自胡錦濤、溫家寶上台以來,在多次會議決議中,他們是對社會公眾有過“實行政治體制改革”的承諾的。即便從政治學的常識來看,任何政治性的改革,都必須以開放言論空間開始做起,也就是從為“新聞自由鬆綁”開始。沒有這一個起點,任何關於“政治改革”的許諾都只能是空話。今天,中共高層一面在制定“中部崛起”的新國策,一面卻在中部重鎮武漢關禁重要的媒體重鎮,並在全國收緊言論空間,抓人、禁報的事件連連發生。
究竟是所謂“胡溫新政”走向了末路終結呢?還是本無所謂“新政”,只是“舊政”的倒退性延續呢?中國大陸最近連連發生的負面事件,讓人對所謂“胡溫新政”的幻想破滅,更讓人深深憂慮──“胡錦濤”若真的變成“胡緊套”,將要把國家民族引向何方?是引向和平、理性、民主、自由的光明?還是引向專制、獨裁、封閉、停滯的黑暗?所謂“勃列日涅夫時代”正是後者的同義詞,這,難道將會成為所謂“胡溫新政”的同義詞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