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是昨非:還毛澤東的畫象以本來面目--寒山

毛澤東離開人間已經有23年了﹐歷史已經給了人們足夠的時間對他做出公正客觀的評價﹐但在今天的中國﹐我們仍然離這個評價很遠。官方的刻意隱瞞歷史和對毛形象的極力維護固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但其他一些帶有個性色彩的原因也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

例如﹐毛的個人形象對毛熱的持久不衰就很有作用。任何人只要看一眼那張曾經貼滿了中國每個角落的毛澤東標準像--當年叫“寶像?--都會覺得這是個可親的老爺爺﹐就連他下巴上那顆痣都顯得有人情味。毛的那張紅光滿面的大圓臉、那光潤的面頰和和藹的微笑﹐特別是沒有鬍鬚﹐這都和民間流傳了上千年的佛像有相通之處。

如果我們把毛的畫像和斯大林、希特勒和薩達姆的畫像放在一起﹐我們會看到﹐那些人的畫像都和西方歷史上那些威風一時的帝王相似﹐威風有餘、慈祥不足。而威風是和權力聯係在一起的﹐因此只要人一倒﹐畫像就不再有魅力。但毛澤東不同。毛的畫像沒有威風﹐只有慈祥﹐因此象老爺爺﹐也像佛。另外﹐中共御用攝影和美工人員很可能也從中國歷史上一些帝王畫像中受到啟發。假如把以殺人如麻著稱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標準像和毛的標準像放在一起﹐人們會發現一個共同點﹕它們都讓看的人覺得十分溫暖。

所以﹐很多人在了解了毛時代的真相後﹐還是很難把畫像上的這個人和那些災難聯係在一起。有人甚至還把他的畫像當作辟邪的法寶。

然而﹐毛澤東的肖像是經過了攝影和美工人員的多方修飾和美化的﹐他們不但美化和他們同時代的毛﹐而且美化毛多年以前的照片。例如﹐只要我們看一下官方發表的毛青年時代和延安時代的照片就會發現﹐毛的臉龐光彩照人﹐皮膚細膩光潔﹐連雙眼皮都十分細緻。而照片上其他部分﹐尤其是背景和其他人的形象則遠沒有毛的形象那麼清晰。因此﹐很多在中國大陸長大的人一旦出國後看到不加修飾的毛澤東照片時免不了會大吃一驚﹐仿彿看到的是另外一個人。例如﹐有一張毛在延安的照片﹐毛獨自一人坐在窯洞前的石頭凳子上抽煙﹐頭髮長得象個流浪漢﹐身上的棉衣皺巴巴的﹐目光憂鬱﹐臉色灰暗。

另一個美化毛澤東肖像的方法是眾星拱月﹐或者干脆在所有照片上都讓人們看不到任何人比毛更高大更正面更吸引人。例如﹐在中共所有領導人中﹐周恩來無疑是攝影師最理想的對象﹐但中共官方發表的照片上﹐只要周和毛在一起﹐周就顯示不出他的魅力﹐或者至少無法和毛相比。這當然不是真相。筆者出國後在很多海外出版的中共歷史書籍中見到同一張照片﹐是毛澤東和周恩來站在窯洞門口﹐照片顯示的是周的正面﹐他神采煥發﹐滿臉歡笑﹐充滿自信﹔而毛則是半身掩在窯洞的門後﹐只露出半張臉﹐表情十分緊張不安﹐甚至顯得有點鬼鬼祟祟。如果用文革時期革命樣板戲所遵循的"三突出"標準來衡量﹐照片上的周恩來是"智取威虎山"裡的相貌堂堂的正面人物楊子榮﹐而毛澤東則是萎瑣不堪的反面人物小爐匠。

有一些當年在天安門上受到毛澤東接見的紅衛兵在回憶說﹐當他們在近距離看到毛澤東時﹐都感到震驚﹐因為毛看上去和照片上完全不一樣﹐目光令人發寒﹐牙齒發黑發綠﹐臉龐腫。毛澤東因為從不用牙膏刷牙﹐所以他的牙齒讓人厭惡。據毛澤東的醫生李志綏回憶說﹐早在務實年代初彭德懷有一次和毛談話後特意找到李﹐說毛的牙齒都發綠了﹐讓他一定要想辦法。

曾經在中共對外宣傳部門工作多年的美國專家李敦白回憶說﹐他當年響應毛澤東號召起來造反﹐一度受到文革小組的重用﹐有幸在毛接見紅衛兵和群眾代表時上天安門﹐在近距離內觀察毛。他說﹐有一次在毛離開主席臺去休息時﹐他看到毛獨自一人坐在椅子上﹐李想上前向毛致敬﹐但當他走到離毛只有幾米遠的地方時﹐毛的表情使他望而卻步﹐李說﹐在毛那張浮腫的臉上是一種極度的仇恨、絕望和悽慘。那正是在毛把黨內老搭檔們往死裡整的時候。

所以﹐要讓中國人真正了解毛﹐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是還毛澤東的形象以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