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六十年代過來的人,几乎都會記得胡風的名字。胡風是中共老黨員,左翼文藝運動的老戰士,在三十年代和魯迅關系很密切,一直在國民黨統治區為中共工作。但是中共打下江山以後,文藝界的大權掌握在以周揚為代表的從延安出來的遵命文人手上,文藝界的幫派色彩很濃厚,胡風受到排擠,對這种現象十分不滿。此外,當時中共文藝的原則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其實質是只准表現新社會和共產黨的光明面,而且連如何表現都有一套陳式。胡風對這种僵硬的文藝模式也有意見。於是在1954年他給中共寫了一封長信,在信中提出他對社會主義文藝方針的理解,批評了文藝界的當權派。胡風的意見書引起了知識分子的反響和討論,但是毛澤東卻把胡風看成是在向黨挑戰,於是胡風以及和他意見相同的人被打成反革命,1955年五月全國掀起了反對胡風小集團的運動,胡風本人被逮捕,直到文化大革命後才被釋放。
胡風事件在當時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不是孤立的,而是很多國家的知識分子在斯大林死後要求在文藝生活中實行"解凍",給作家和藝術家創作自由的呼聲的一部份。在中國的鄰國越南就有一個受胡風影響、和胡風遭遇類似的作家。
這個作家叫陳旦(CHAN DAN),他四十年代加入越南共產黨領導的軍隊,1948年入黨。當時越南有大量的知識分子為了從法國殖民統治下獲得民族獨立,加入了越共領導的革命,而軍隊是越共最有組織的部份,所以很多作家和藝術家參軍,在越共總政治部的領導下工作。陳旦是這些作家中很有才華的一個,他被稱為"戰士詩人",曾經為越南國歌作詞,影響很大。
但是越南共產黨對文藝的控制比中共還有所不及。例如,當時北越沒有文化部,軍隊的總政治部掌管了文藝的大權,很多作家和藝術家都軍隊紀律的管束,連進出軍營都要向上級申請出入証,更不用說創作自由了。陳旦對這种現象十分不滿。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陳旦還被認為是知識分子中改造得很好的一個,他對越共從中國全盤照搬去的思想改造的一套身体力行,還以自己的心得体會去教育其他知識分子。
1954年夏天陳旦從越軍總政治部接受了一個創作任務,寫一個反映奠邊府大捷的電影劇本。奠邊府大捷是越共在中共的支持下擊敗法國軍隊的關鍵戰役。可能是因為這個題材和中國有關,陳旦接受了任務後來到中國待了兩個月。
陳旦在中國的這段時間對他思想的變化有很大影響,因為那正是胡風的意見書引起中國知識分子討論的時候。雖然現在沒有很具体的材料顯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胡風的觀點引起了陳旦的共鳴,但陳旦回國以後的行動充分說明了這种影響的存在。此外,另一件事情也促成了他思想的變化。當時文藝受軍隊管轄,外出的作家藝術家常常都有軍隊政工干部相伴隨,這些政工干部不懂文藝,但卻常常對知識分子的創作指手劃腳。那個伴隨陳旦的政工干部就是這樣的。陳旦對這個人很反感,這更促成了他對整個文藝方針的重新思考。
1954年底,在胡風還沒有被大規模批判時,陳旦帶著對胡風意見書的深刻印象回到了越南。兩個月後,陳旦召集了二十多個軍隊作家,起草了比胡風的意見書更為尖銳的文藝綱領,并面見越南文藝的最高領導:越軍總政治部主任,要求全面修改文藝政策。
有關陳旦向越共提建議書的故事,我們下次再接著介紹。(這個節目中介紹的人名是按照英文音譯的,歡迎有聽眾和讀者指正。--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