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專題:二二八的浪漫與悲情(三)
2004.03.01
歷史是無法改變的,二二八是台灣人永遠的悲情。
不過生於日治時,經歷二戰、台灣光復、二二八、白色恐怖、美麗島事件的施明德,在獄中度過二十五年,出獄後當過民進黨主席,立法委員,在政黨輪替後卻退出民進黨,而面對台灣總統大選的時候,卻選擇悄然離開台灣。
面對二二八,六十三歲的施明德不願再談,他說,談談他如何從逆境中活過來,可能對其他的人更有意義。
施明德說,時間的確是最好的醫生,但首先你必須學會面對痛苦,與痛苦共存,才能在過程中成長。施明德第一次被判無期徒刑時,她母親過世了,施明德當時要求獄方讓他單獨囚禁,在那一段日子,他學會了超越傷痛。
施明德說,人與國家都必須要學會超越傷痛,多難興邦這句話的意義也在於此,他相信,沒有經歷苦難、面對挑戰的國家和社會是無法壯大的,問題就是在於如何去回應這些苦難與挑戰。
今日的施明德選擇以寬恕去回應,不過施明德承認他也曾經有恨,而且相信恨的力量比愛更大。
除了母親逝世,另一件讓施明德卻得無法承受的是本來一直支持她的妻子,在他坐牢十二年後卻要求離婚,施明德說,寧願太太一開始就離開她,因為離開一個死囚本來就是人之常情,但太太在漫長的等待之後放棄,令他覺得被全世界所離棄,落入絕望之中。而他不反對死刑,就是因為他嚐過這種比死更痛苦的絕望。
這一段日子,施明德用恨來對抗刻骨銘心的痛,不過他說恨是兩面 刄 ,不但折磨他的精神,也摧殘他的身體,最後他領悟到要超越痛苦就必須懂得寬恕。
經 歴 政治苦難,施明德提醒掌權者他們沒有權力去要求受難者放棄恐懼,不過他告訴過去的政治受難者,大家有一個神聖的責任要去履行,就是點燃寬恕之火。
施明德說,寬恕是結束苦難最美麗的句點。他堅持自己所做的沒有錯,所以不接受假釋,堅持等到政府宣布美麗島事件的判罪並不成立,即是他是無罪的時候才肯出獄,成為美麗島事件中最後一個獲釋的政治犯,出獄他講的第一句話就是:忍耐是不夠的,必須寬恕。(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