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茶居﹕七月七日全國高考日

一年一度的高考期令夏季的气溫更為酷熱。對于有适齡考生的家庭來說,每年的七月,都是"殘酷的夏天"。 中國高校教育資源的稀薄,錄取篩選之苛嚴,使得每年的高考都籠罩著戰時气氛和不成功便成仁的拚搏心態。 猶記當年的"教育革命",狂風暴雨,桃李凋零。故此1977年恢复高考,在浩劫之余、百廢待興的"新時期",是具有積极意義的。就算未能做到"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起碼考試成績成了一項重要參數,一個人能否邁入高校門檻,不再視其出身成分、政治面目和對革命的貢獻。如小將黃帥,雖曾少年得志,晉身為一時人杰,但到了鄧小平時代,還須夾起尾巴,乖乖的赶考科場,一舉中鵠,方能尋回人生的第二春。 于今又是二十余年過去,中國高考所鍛造的"高分低能"學生,層出不窮。不免令人嗟嘆,象黃帥當年"反潮流"的奇特創意,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了! 和科舉一樣,地廣人眾的中國實行定期、定題的全國統考,它有抑制批閱考卷者憑個人好惡去取舍的作用,給"走后門"制造一定的難度。但它确系扼殺個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陷井与絕谷,那几份考卷背后堆積如山的功課作業,更是摧殘了億万青少年的身心。 近年國內的校園与考場風波迭起,"教育危机"的呼聲終于達到最高分貝。教育如何改革?能不能先從考試制度改起? 本次節目采訪了一位廣州應屆高考生和一位考生家長,請听他們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