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新語:漢語拼音的通行和意識形態爭論--徐冰

漢語,從甲骨文開始至今,經歷了漫長的年代變遷,從字形、字音到字義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上一個世紀初,中國新文化運動帶動了現代漢語的改革,或者說現代漢語的改革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引進從左到右的橫排,標點符號,到羅馬拼音,都是過去一百年里發生的事情。按照語言學大師索緒爾的定義,語言以語音為外殼,語義為內涵,文字是有聲語言的視覺符號,在語言和文字之間,語言第一,文字第二,先會說才會寫。所以說,語言的文字和語音相互依存,文化高深的學者,也不能強迫文盲的農夫改變他說話的語言,按照我們中國文字研究行業的一句老話"約定 U成",但是權威和政治,對文字的改革有時候又可以起到行政干預的效果,這不是一個完全沒有政治意識形態的領域。最近台灣政府采用大陸通行的漢語拼音來作為官方規范的英文譯音時受到民進党的反對,害怕放棄台灣的通用拼音就會被中國大陸同化,本次專題,就這個問題,請有關方面專家進行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