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新任外交部政務次長高英茂最近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指出,台灣年初決定在護照上加駐台灣簽發的字樣,是想在不引起北京的反彈下,方便其他國家識別來自大陸及台灣的旅客。他希望大家不要將這個問題泛政治化,將有限的目的無限上綱。台灣是在今年初宣布,將在護照封面加註Issued in Taiwan (台灣簽發)字樣, 北京即時作出強調反對,指責台灣正不斷進行漸進式台獨,全面推行脫中國化的政策,企圖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又說,所謂的台灣正名運動會加刻兩岸關係緊張,使台灣自食惡果。不過,台灣的陸委會隨即發表聲明強調,中華民國存在是一個事實,希望北京務實面對。而台灣內部就有聲音,指北京不斷對台北施壓,是要將台灣去國家化。無論是北京所說的脫中國化,還是台北所指的去國家化,其實都是圍繞一個中國的爭議,這類爭論在兩岸之間屢見不鮮。雖然台灣護照風波已經淡化下來,不過脫中國化與去國家化的爭論仍未平息。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這個月二十五日在上海指出,副總理錢其琛在江八點七周年紀念座談會的講話,已經使兩岸關係形成新格局,究竟如何發展仍需靜觀其變。章念馳認為兩岸關係上一直有兩股勢力在拉扯,一股是脫中國化的勢力,另一股是中國化的勢力,而台灣百姓要求的本土化,與台獨是不相同的。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同時是總統府國策顧問吳榮義,早前在華盛頓談到台灣是否以護照加註的形式去對抗北京將台灣去國家化的動作時指出,在人類社會中,認同有有政治、文化及族群各方面的,而且不是單一的,認同的目的是加以區隔和識別。吳榮義表示,認同會隨時、地及場合而有所變化,所以認同會隨情景而有所不同,並不是要脫離某個圈子或者作出歧視。近年許多人都指出,兩岸應該以經貿作為平台,開展雙方的交流。在北京及台北先後加入世貿之後,更有人認為,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將有利兩岸統一。不過吳榮義認為,經濟上的全球化是無法替代政治上的國家化,他以歐盟與英國的關係來說明,經濟是經濟,政治還是政治,並不能混為一談。台灣的總統府資政彭明敏則以聯合國由組成至今,會員國增加了三倍以上來說明,國家這個觀念並未因為全球化而過時。吳榮義指出,有理論認為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去國家化是同時進行的,其實並不然。而去國家化的議題放在兩岸之間就會因政治因素而變得複雜。通過彭明敏、高英茂、吳榮義這三位學者型的民進黨政府要員的話,可以看到陳水扁政府也知道,政治的結是兩岸問題的核心。如何去化解,就要看兩岸領導人的智慧與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