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專題:香港中產階級面臨的壓力和困惑--夏宇

香港人一向的觀念是用功讀書成為專業人士,並努力晉身管理階層,從而獲得優厚的回報,買樓買車,悉心培育子女。這些,都是港人邁向中產階級的奮鬥目標。但近年香港經濟衰退,不少中產階級人士擁有的物業成了負資產,賣了樓仍要欠銀行的錢。同時,他們亦面臨失業危機,在雙重壓力下,心理威脅猶如雪上加霜,令他們對香港發展前景感到困惑。

香港中產階級到底有多少,至今沒有一個權威部門作統計。有社團組織作過一個調查,香港現在打工人口的平均月入中位數是一萬七千港元,因此,他們認為應把每月人均收入一萬五千港元的家庭定為中產階級家庭。但大多數社會學專家認為,一般行政管理部門或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士都應列入中產之列,加上在人生觀及價值取向認同的人,中產階級約佔香港社會人數五至七成。所以,他們的態度具有指標意義。普羅市民認為,這一群讀這麼多書的管理階層處境都不妙,低下層就更慘了。

現在三、四十歲的專業人士面臨的最大尷尬是負資產加上失業的壓力,正所謂屋漏廉逢夜雨。黃小姐是一個專業會計師,數年前在英國留學後返港工作,現在一家上市公司從事會計管理。這幾年,她與丈夫都經歷了負資產及失業的煎熬,設計好的家庭計劃也不得不改變。

幾年之前買了屋,當時價值五百多萬,現在才值三百多萬,負資產。打工越來越辛苦,怕失去工作,每天工作十二至十三小時。老闆會說,若你不做多的是人來做。若失業更麻煩,又要供樓,又要養仔,不知如何是好。因為失業的威脅,不敢多生一個孩子,本來想要兩個孩子的,現在只能要一個。

黃小姐的牢騷有一定代表性。扮演反對黨角色的香港民主黨,較早前對三百名中產階級人士進行調查,發現四成接受採訪者擔憂將被公司減薪或辭退。兩成受訪者擔心不能清還目前的債務。如何面對香港目前的經濟困境,五成受訪者表示將減少開支,儲蓄更多的金錢以備不時之需。三成人則表示會努力工作,希望能保留目前的職位。

香港沒有工業及制造業,要增加政府開支,只能通過增加對各行各業的稅收和削減開支去實現。政府現正在討論是否開徵的稅項與中產階級有關的例如消費稅、離境稅等,政府並將於十月開始削減公務員薪酬。對於這些,中產階級人士都叫出了反對聲音。但是,社會學者認,香港中產階級的處事態度比較溫和,因此,他們對政府的不滿不至於引起社會動蕩。

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說:近年中產階級人士對政府的不滿是實事。負資產,樓市下跌六成,供貴樓,就業安全感消失,人生計劃受影響。中產階級的人生一直有規劃:讀書,晉身管理層,對子女的教育問題。教育制度令很多人不滿,生活質素下降,對特區政府做事的方法失望,這些都會造成不滿。以往中產階級解決不滿的情緒都是採取和平的訴求,並沒有造成社會的大動蕩。

香港特區政府九月中旬公布,失業率經過連續十二個月的攀升後首度回落。最新失業率為百分之七點六,比上月下降零點二個百分點。失業人數減少一千人,為二十七萬四千人。經濟學者認為,失業率回落主要是近期人工大幅下調,並不代表香港經濟已開始復甦。社會學者指出,中產階級擔心的不僅是失業率,更憂慮大的就業環境沒有改變,令中產人士實際生活水平下降。

呂大樂教授說:中產階級人士最關心的不止是失業率高及低的問題,而是就業環境的不穩定。現在的裁員瘦身及改變僱佣方式,一般公司僱用學歷較高的人採取外判,暫時工,合約工等。四、五十歲的中年專業人士一但被裁員,就很可能不能找回原來待遇的工作,令生活水平下降。舉例說,原來一名專業人士的月薪為四至五萬元或者是更高,但被裁員之後,可能只找到二萬多元的工作,而香港高水準的生活環境尚未改變。

中產階級對香港社會現狀失去信心,有人認為,若不是被負資產拖累,香港早就出現了第二次移民潮,這次移民的目的地與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前移民到外國不同,若這次移民,可能是中產階級人士大規模北上神州。對此,呂大樂教授不表認同。他認為:暫時還未看到一走了之的趨勢。對於北上,大部分中產階級人士未有足夠準備也不打算將自已和家庭的生活與香港完全脫離。他們不希望完全放棄香港.若上大陸找一份數千元或一萬多元的工作,不可能養活香港的家庭和支持在港的消費。不走是否就被負資產的房子拖住?相信不完全如此。香港的情況不是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但就是找不到新動力帶動香港的發展。大家都不走,說明還有期待。但令人失望的是,政府在這方面未能提供幫助。

事實上,部分中產階級人士對自己事業及家庭發展戰略作出了調整。

年近四十歲的陳先生是一名電器工程師,數年前,買了兩個單位的住宅,一個自住,一個出租,都變成了負資產。因為從事的專業在大陸有市場,因此,多年前己北上發展,每個月有一半時間在珠江三角洲。最近,陳先生的第二名孩子出世,他回香港安排好太太的生活,又匆匆趕上大陸。他希望能向外發展,積極尋找新機會。

他說:我們在香港長大,看到香港經濟這幾年大起大落,又剛好碰上自己結婚生仔,買屋置業的時候,以為慢慢可以生活穩定。但自已控制不到的外圍因素很無奈。希望向前看。背靠大陸,首先不會餓死,放眼北望神州,看看有沒有什麼機會。再長遠一些就很難講,希望根據自己的個人條件,再因應環境變化,多留意大陸和鄰近新加坡等地的變化再捕捉機會.香港中產階級的特點是溫和、務實、應變能力強,他們主要是希望政府能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讓他們發揮專長,用自己的力量渡過難關。總結學者的觀點,中產階級對政府的要求主要有三:一是要改善大的經濟環境,讓市民清楚認識未來香港經濟發展的新方向及優勢;二是要向外找新機會,增強香港對世界經濟的吸引力。政府近期多強調與大陸的結合,對此,中產階級並不反對,但這些專業人士的專長在於他們的國際性,他們希望能多發揮。三是政府的做事作風及施政方法要改變。中產階級認為過去植民地政府做事有章法,如諮詢民意,平衡各方利益等,都會作出一些能令人接受的姿態,而特區政府則無章法,作出的決策不易被人信服。

政黨方面,不少黨派都為中產階級呼籲,希望政府能重視他們面臨的問題。民主黨建議減稅舒緩民困。一向認為自己代表中產利益的自由黨,也希望政府能採取措施,幫助恢復社會信心。自由黨委常林文傑表示:自由黨對中產階級在經濟低迷的境遇很同情。中產階級佔社會比重很大,很多人是負資產人士。政府要幫助中產人士恢復信心,採取的解決方法不應只著眼於理論層面,而應採取更實際的措施。除了制訂中長期的復甦經濟的宏觀政策外,眼前要解決房屋價格無休止地向下調整的問題,令現在正在租屋的中產階級恢復買屋的信心。希望透過穩定的房地產政策將香港經濟逐步重新帶動起來。

現在,與論界提出"中產打不死",鼓勵中產階級逆境求生。香港專業人士具有很多優秀特質,他們對政府的要求並不高,因此,政府應該消除他們無所適從的情緒,某種意義上說,穩定了中產階級,就是穩定了香港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