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視劇《急診室的春天》風靡一時,香港率先跟進,拍制長篇劇集《妙手仁心》和《紅衣手記》(專寫護士);台灣不甘後人,也推出大部頭劇集;而中國現時正在拍的有關醫護故事的電視劇,不下三套。然而,《急診室的春天》里的故事,是否能和中國醫院的現實互相印証?單說中國的"紅包文化"一項,大概就能拍一套《紅包手記》了。
醫護人員收紅包,是90年代以來之社會怪現狀之一。它最初起源於中國社會利益分配嚴重失衡,"体腦倒挂",醫護人員的收紅包現象就成了一种自我調節而在整個行業中泛濫開來了。那時,它只是醫療体制的表皮炎症,然而,其後腦力勞動者的收入一再上升,醫院里收紅包竟然跟著水漲船高,由論百而論千,最後竟至於一封紅包過萬元!至此,醫德已經徹底沉淪。這當屬泛社會道德崩潰的一個縮影。
醫療事業到底是公益性的人民福利事業,還是經營性的服務事業?在西方國家,也分成公營福利化和市場化兩大類型,選擇A類的國家有A類的弊病;選擇B類的國家就有B類的弊病,十全十美的模式是沒有的。不過,無論選擇那种類型,西方醫療行業的從業者都受到嚴格得近乎繁瑣的法律及規章的制約,更有不可触犯的醫療道德倫理之規矩方圓。市場价值規律永遠低於倫理原則,醫學倫理以救死扶傷、實行人道主義為至高准則。中國醫院的"紅包文化",則完全違背了這一道德根本。
直至今年,中國醫療界終於要著手遏制惡名在外的"收紅包"之風了。中國各大小醫院的風气和醫德有無改善?本台駐舊金山特約記者夏蔚采訪兩位回國動手術的老弱(廣州移民),請听他們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