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艺坛﹕贾樟柯谈《无用》


2007.10.22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Jia-Zhangke-150.jpg

大陆导演贾樟柯以最新的纪录片《无用》﹐来讲述中国时装界的新星--设计师马可崇尚自然、反对流水线生产的新时装概念﹐批判当下中国的物质主义和消费至上的病态﹐流露出对中国制衣工人待遇极差的同情。吴翊菁纽约报道。

这部在今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影勇夺最佳纪录片大奖的作品﹐最近在纽约电影节公映﹐导演在专访时表示﹐他挑选中国前卫的女时装设计师马可﹐是因为喜欢她的艺术概念。马可早前参加2007年的巴黎冬季时装周时﹐把衣服埋在泥土里﹐此举在西方的时装界引起轰动。马可认为现在大量生产的成衣破坏了衣服原有的情感关系﹐机器的生产取代了旧有的妻子、母亲为家人缝衣服的伦理关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制造衣服的工人只沦为面貌模糊的生产工具。导演对制衣工人面对工资过低、健康和福利等问题无人理会十分有同感。

在拍摄马可制造自己的《无用》品牌时﹐导演顺道走访广州的不少生产线工作的车衣工人和农民工﹐和目睹不少煤矿工人在山西汾阳市小裁缝的铺店里缝补衣服渡日。同样是衣服﹐但在这一条时装的经济链上﹐人们的遭遇却差天拱地。

贾樟柯近年拍了两部以当代艺术家为题材的纪录片﹐分别是与《三峡好人》及同时拍摄的《东》﹐一部记录画家刘小东为三峡大坝拆迁工人进行的写生﹐和这部最新的《无用》。导演表示选择拍摄艺术家是因为他们更具现实的批判性﹐而他们亦能弥补自六四事件后大陆公众对知识分子普遍的失望。

贾樟柯说﹕电影一开始的焦点﹐是在艺术家因为我想拍一个艺术家的系列﹐为什么想拍艺术家的想法?是因为就是中国大陆消费主义那么盛行﹐严肃的思考对于政治的问题、生存的问题、体制的问题、制度的问题﹐严肃的思考都被边缘化了。特别是八九年六四之后﹐公众对知识分子十分失望﹐然后公众也是缺了对这些严肃话题分享的兴趣。但中国现在处于这么快的发展里面﹐非常需要有思想力的人去把脉﹐去同步的观察中国的情况。那么我就想拍艺术家﹐从电影的角度来说﹐一方面他们大多数中国艺术家都保持跟中国现实很密切的关系﹐他们都对中国的现实有他们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艺术本身是赏心悦目﹐容易被公众分享。

导演把现在的中国比喻为“一个在行走的巨人”﹐他指出在中国经济高速腾飞之下﹐过热的商业活动会令人们出现灵性上的真空状态﹐为社会带来不少隐忧。中国尤其在文革后﹐民众对大自然没有了敬畏﹐因为在共产党的美学中﹐要战胜自然﹐所以对自然没有敬畏。中国还有很多没有处理好的历史问题﹐过程中付出了不少代价。

贾樟柯说﹕首先是一个速度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速度的问题很多人在谈﹐但从来没有引起很大的重视。因为速度本身可能代表著破坏性﹐速度本身代表草率﹐速度本身可能代表著无法检讨。如果我们能够调整这个速度﹐然后在前进的过程中有些检讨﹐有一种敬畏会是一种很好的事情。我觉得在华人社会里面﹐香港、台湾我不知道。在大陆很大的一个问题在于经过文革之后﹐人们普遍的没有一种敬畏﹐譬如对大自然的敬畏。因为共产党的美学是占天斗地﹐要战胜自然。她对自然没有敬畏﹐自然会出现很多的环保问题、污染问题。三峡大坝能够建也是因为对自然没有一种敬畏。譬如说对传统文化的尊敬﹐甚至不是敬畏﹐尊敬了。很多基础性的问题发生﹐还有处理历史的问题。今天发生在中国的问题﹐有发展中的问题﹐但大部份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好好的处理历史﹐譬如文革的问题没有检讨好的话﹐还有在我们当中存在斗争的哲学、强权的哲学。譬如说中国历史上﹐没有处理历史的问题﹐还在抹杀历史的记忆。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文化工作整合它﹐但在这个角度来说我不是很悲观﹐因为我觉得随著自我意识的觉醒﹐很多普世的价值会通过很痛苦的代价会进入中国人的心里面﹐当然这个过程的代价是大了一些。

导演贾樟柯表示﹐明年他将会与一批中国的年青导演合作﹐为他们监制在中国各城市拍摄的有关奥运的短片﹐希望能藉著镜头观察北京奥运对中国社会和民生所带来的影响。(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吴翊菁报导)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