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藝壇﹕賈樟柯談《無用》

0:00 / 0:00
Jia-Zhangke-150.jpg

大陸導演賈樟柯以最新的紀錄片《無用》﹐來講述中國時裝界的新星--設計師馬可崇尚自然、反對流水線生產的新時裝概念﹐批判當下中國的物質主義和消費至上的病態﹐流露出對中國製衣工人待遇極差的同情。吳翊菁紐約報道。

這部在今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影勇奪最佳紀錄片大獎的作品﹐最近在紐約電影節公映﹐導演在專訪時表示﹐他挑選中國前衛的女時裝設計師馬可﹐是因為喜歡她的藝術概念。馬可早前參加2007年的巴黎冬季時裝周時﹐把衣服埋在泥土裡﹐此舉在西方的時裝界引起轟動。馬可認為現在大量生產的成衣破壞了衣服原有的情感關係﹐機器的生產取代了舊有的妻子、母親為家人縫衣服的倫理關係。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製造衣服的工人只淪為面貌模糊的生產工具。導演對製衣工人面對工資過低、健康和福利等問題無人理會十分有同感。

在拍攝馬可製造自己的《無用》品牌時﹐導演順道走訪廣州的不少生產線工作的車衣工人和農民工﹐和目睹不少煤礦工人在山西汾陽市小裁縫的鋪店裡縫補衣服渡日。同樣是衣服﹐但在這一條時裝的經濟鏈上﹐人們的遭遇卻差天拱地。

賈樟柯近年拍了兩部以當代藝術家為題材的紀錄片﹐分別是與《三峽好人》及同時拍攝的《東》﹐一部記錄畫家劉小東為三峽大壩拆遷工人進行的寫生﹐和這部最新的《無用》。導演表示選擇拍攝藝術家是因為他們更具現實的批判性﹐而他們亦能彌補自六四事件後大陸公眾對知識分子普遍的失望。

賈樟柯說﹕電影一開始的焦點﹐是在藝術家因為我想拍一個藝術家的系列﹐為什麼想拍藝術家的想法?是因為就是中國大陸消費主義那麼盛行﹐嚴肅的思考對於政治的問題、生存的問題、體制的問題、制度的問題﹐嚴肅的思考都被邊緣化了。特別是八九年六四之後﹐公眾對知識分子十分失望﹐然後公眾也是缺了對這些嚴肅話題分享的興趣。但中國現在處於這麼快的發展裡面﹐非常需要有思想力的人去把脈﹐去同步的觀察中國的情況。那麼我就想拍藝術家﹐從電影的角度來說﹐一方面他們大多數中國藝術家都保持跟中國現實很密切的關係﹐他們都對中國的現實有他們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藝術本身是賞心悅目﹐容易被公眾分享。

導演把現在的中國比喻為“一個在行走的巨人”﹐他指出在中國經濟高速騰飛之下﹐過熱的商業活動會令人們出現靈性上的真空狀態﹐為社會帶來不少隱憂。中國尤其在文革後﹐民眾對大自然沒有了敬畏﹐因為在共產黨的美學中﹐要戰勝自然﹐所以對自然沒有敬畏。中國還有很多沒有處理好的歷史問題﹐過程中付出了不少代價。

賈樟柯說﹕首先是一個速度的問題﹐我覺得這個速度的問題很多人在談﹐但從來沒有引起很大的重視。因為速度本身可能代表著破壞性﹐速度本身代表草率﹐速度本身可能代表著無法檢討。如果我們能夠調整這個速度﹐然後在前進的過程中有些檢討﹐有一種敬畏會是一種很好的事情。我覺得在華人社會裡面﹐香港、台灣我不知道。在大陸很大的一個問題在於經過文革之後﹐人們普遍的沒有一種敬畏﹐譬如對大自然的敬畏。因為共產黨的美學是佔天鬥地﹐要戰勝自然。她對自然沒有敬畏﹐自然會出現很多的環保問題、污染問題。三峽大壩能夠建也是因為對自然沒有一種敬畏。譬如說對傳統文化的尊敬﹐甚至不是敬畏﹐尊敬了。很多基礎性的問題發生﹐還有處理歷史的問題。今天發生在中國的問題﹐有發展中的問題﹐但大部份主要的問題是沒有好好的處理歷史﹐譬如文革的問題沒有檢討好的話﹐還有在我們當中存在鬥爭的哲學、強權的哲學。譬如說中國歷史上﹐沒有處理歷史的問題﹐還在抹殺歷史的記憶。這些東西都是需要文化工作整合它﹐但在這個角度來說我不是很悲觀﹐因為我覺得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很多普世的價值會通過很痛苦的代價會進入中國人的心裡面﹐當然這個過程的代價是大了一些。

導演賈樟柯表示﹐明年他將會與一批中國的年青導演合作﹐為他們監製在中國各城市拍攝的有關奧運的短片﹐希望能藉著鏡頭觀察北京奧運對中國社會和民生所帶來的影響。(自由亞洲電臺特約記者吳翊菁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