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前辈林小群--严九鼎


2005.02.02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Linxq1_150.jpg
林小群剧照之一(林小群女士提供)

粤剧名旦林小群系广东南海人,1932年出生于一个粉墨世家,父亲为男扮女妆的花旦大老倌林超群。然而自三十年代末起,男花旦在粤剧舞台上渐渐式微,林家随之没落,一贫如洗。年仅十一岁的长女林小群,唯有瞒著父亲去跟戏班师傅俏兰芳学戏,小少离家,走遍广东城乡跑码头搭棚演戏。后又拜在名旦郎筠玉门下,并随她赴上海发展,从丫鬟梅香演起,一直演到正印花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林小群才十七岁。可以说,她基本上是新中国的舞台上树立起自己的名声和艺术形象的。林小群也可以说是最后一个“童伶”出身的粤剧演员。在电影《霸王别姬》里,我们可以逼真地看到童伶程蝶衣和段小楼含辛茹苦的学艺经历。林小群亦是如此,而在1949年,广东的另一大剧种潮剧,率先取消了戏班的“童伶制”,粤剧也跟随其后,接下来,时代的变迁就好象电影《霸王别姬》里的情节一样,开始了全国规模的戏曲改革和旧艺人的思想改造……

在本节目中,特别采访了现旅居美国旧金山的林小群,请她讲述自己的粉墨生涯和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

在第一集中,林小群前辈已讲及自己的身世与从艺经历,她从一个"童伶"而晋身为江湖戏班的花旦,亦不过是初试啼声而已。

在第二集节目里,林小群绘声绘色地追述了自己在文革前十七年的舞台生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次年林小群便与文武生白超雄及其他志同道合的青年演员一起创建了集体化的"太阳升剧团"。直至1958年广东粤剧院成立,林小群遂成为粤剧院的正印花旦。可以说,林小群基本上是在新中国的舞台上塑造出自己名声与艺术形象的。林小群演的是"闺门旦",做功唱功俱佳,她的唱腔委婉时似柳浪闻莺,高亢时可穿云裂石。粤剧几个经典的创新剧目《柳毅传书》、《关汉卿》、《搜书院》,都留下了林小群的优美唱腔与身姿。

linxq2_150.jpg
林小群女士剧照之二(林小群女士提供)

正当粤剧名旦林小群的演艺事业步入黄金时期之际,一场文革风暴洗劫了莽莽神州,文艺界更是赤地千里的重灾区。粤剧名伶红线女、罗家宝、罗品超、文觉非、吕玉郎等人均扫地出门,惨遭蹂躏。时年卅三岁的林小群尚属晚辈,亦被定为“三名三高”、“修正主义黑苗子”,但幸未关入牛棚。她被发配茶场干校,后又调回剧团为移植样板戏的任剧务,诸如为刁德一擦皮鞋,为胡传魁熨戏服及后台换幻灯片等等。末了终于让她演阿庆嫂的B角。

但样板戏的革命性“豪唱”,对传统闺门花旦的唱腔是一种摧残,很多演员的嗓子都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当然受创至深的是中国文化传统,还有就是难以弥合的人际关系的裂痕。在第三集节目里,林小群痛心疾首地追忆了文革十年南国剧坛之血泪史。

文革结束后,凋敝的粤剧舞台开始复苏。林小群卸去"样板戏”的行头,与罗品超重演古装戏《蝴蝶杯》,虽然连场爆满,但林小群却别有感触。毕竟十年非短,文革浩劫令整整一代人的黄金时代尽付东流。广东粤剧院的人事关系亦因文革积怨而趋于复杂,红线女在样板戏时期之飞扬跋扈,已无法见容于其他同辈大老倌,如罗品超、文觉非、郎筠玉等名伶均不齿其所为,红线女终于离开粤剧院而自立山门。

林小群已过盛年,晋身为梨园前辈,但她在1987年刚满五十五岁的法定退休年限,即告老隐归,不旋踵就申请移民美国。在第四集节目中﹐请听林小群前辈剖露自己当年这一重大的人生选择。

经历过文革苦难与八十年代开放改革的林小群,渐萌退意,遂于1988年移民美国。林小群放弃了人大代表、广东粤剧院艺术总指导等头衔,远走天涯。她虽具盛名,却非大富之人,她的丈夫文武生白超雄先期赴美,无非是在旧金山的华人餐馆、衣厂打工。

林小群初到异域,坐困愁城,经过一段彷徨抑郁之后,她毅然放下身段,到华人衣厂做包装工。她改用小时候的学名"林淑仪”再删去最后一个字。衣厂工友只知道她叫"林淑”,无人晓得她就是一代名伶林小群。在第五集节目里,林小群平实地讲述了她洗尽铅华,化璨烂为平淡的这段人生故事。

林小群在美国旧金山的移民生活颇为艰辛,但几十年的粉墨春秋终是难以忘怀,她之人生路向兜了一个极大的弧线之后,毕竟回归到她热爱的粤剧事业,林小群遂成了华埠音乐曲艺社的教师。

尽管现时国内的戏曲舞台面临观众断档的深刻危机,但业余戏曲活动反而更为活跃,在国内如是,在港台、新加坡、澳洲及美国均如是。林小群在旧金山桃李满门,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粤剧的一代名伶,就此在异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特别制作的《粤剧前辈林小群专辑》六集至此已播送完毕。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