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漫步:两名分别来自香港和北京的大学生谈他们参与撰写的新书《六个中国城市的十五条街道》
2006.11.03
各位,我是今集书林漫步的主持谢芊芊,今集我请来两位在香港念大学的学生跟我们谈谈一本他们参与策划和撰写的新书《六个中国城市的十五条街道》。
今年十月初推出的《六个中国城市的十五条街道》由香港中文大学及研究院传播学部与Roundtable 出版社合作出版,书中的文章由十五名在香港中文大学修读一个文化研究课程的大学生所撰写,他们分别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透过他们对城市和街道的观察和感受,反思城市的发展和历史文化,书中提及的街道,包括北京的海淀路、广州的北京路、上海的多伦路、澳门的荷兰园大马路、香港的时代广场、星光大道等等。
在香港成长,现时是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及行政学系硕士研究生的邓键一,在书中撰写的文章,题为“朗豪砵兰街的毁灭与创造”,探讨近年新型商厦朗豪坊出现在旧区砵兰街所引致的转变,以及社群在转变中扮演的角色,邓键一表示,参与制作这本书的作者,因为不同的成长经历而对城市问题有不同的思考,希望带出多元化的声音,引发公众讨论。
而在二零零五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随后南下香港中文大学攻读文化研究哲学硕士的黄微子,就以“海淀路:一个知识经济寓言”为题,刻划位于北京大学南门的海淀路,知识型经济模式与基层市民生活并存的独特景象。
她说:海淀路一带有不少高科技公司,也是所谓高级知识分子的集中地,他们的知识可以转化为经济和权力,这种经济资本、权力资本同时也可以转化为知识,但在海淀路谋生的流动人口,包括民工、小贩等,却没有这种转化能力,很多时就以贩卖盗版光碟、假文凭、来历不明的二手单车、或廉价消费品维生,有趣的是,他们的顾客往往是那些高级知识和IT人,这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群体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不独北京的海淀路是如此,中国很多不同地方也有这类场景。
黄微子表示:希望经济急速发展的同时,大家能更多思考社会发展模式,关注广大基层民众的权益和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