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书评:惨痛的真相 血写的警示--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警世录》
2006.09.08
今年是中国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历史记载著惨痛的时刻: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三时四十二分,唐山发生七点八级强烈地震。在这场地震中,超过二十四万人的生命在瞬间魂飞烟灭,举世震惊。
近三十年来,人们都认为这是一场不可抗拒的天灾。然而,原籍唐山的一位作家张庆洲,写了一本名为《唐山警世录》的长篇报告文学,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披露了唐山大地震未为人知的真相:原来在唐山大地震这场劫难之前,中国的部分地震专家和民间监测站,都曾经上报过地震预报,但由于没有引起当时有关部门的重视,才使得唐山人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受了一场灭顶之灾。与此同时,就在离唐山不远的青龙县,却因为对临震预报非常重视,采取了避震措施,而令全县无一人因为地震而死亡。
张庆洲的调查从一九九八年开始,历时两年。调查难度之大,张庆洲实始料未及。经过许多艰难曲折,他才写成二十多万字的《唐山警世录》。二零零四年国家地震局局长宋瑞祥看到《唐山警世录》书稿,大为欣赏,并为该书写序,唐山大地震漏报的历史真相才终于公之于众。
张庆洲在书中指出,唐山大地震曾经有许多专家做出预测,但是地震预报却迟迟没有发布。而当时周恩来病逝之后,四人帮加紧夺权,邓小平被打入冷宫,胡耀邦失去职位,地震局日常工作受到干扰,无人敢向中央汇报震情预报。 但是在离唐山一百多公里的青龙县四十七万人却无一人死亡,这是因为该县领导在震前得到国家地震局专家的警告并迅速作了准备。因此有人认为二十四万人不是死于天灾,而是死于文革特殊政治年代的人祸。
书中又提到,大地震前两三年,京津唐地区对防地震、测地震绝非浑然无知,而是展开了群众性运动,专家也经常到基层宣讲,所以才有多位民间观察者预报地震临近。即使是震后遭到百姓痛骂、被指为“罪魁祸首”的国家地震局,也做了大量工作,有的县就受惠于此。但在文革当年,防震测震也可以在一个早上中断,无视千百万人血流成河、伤亡枕藉的危机,而全面转向政治学习。所以,灾民曾饱含血泪追问:中国日后能够摆脱这种噩梦吗?
当时的中国,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术界到民间,完全见不到对自然灾害和人命安全起码的重视,而是非常看重“政治”。就连当地那些发现地震明显预兆的观察者,忧心如焚的同时又在担心政治不正确,因而故意压低地震预报的“危险度”。这种心态,可谓视人命为草芥,更不识“良知”为何物。
据有关方面报导,张庆洲此书出版后,中宣部应国家地震局要求将其列为禁书,有关专家被训诫不准再对外乱说。幸而仍然享有出版自由的香港,今年在纪念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的时候,出版了《唐山警世录》的繁体字版,让更多人清楚知道这场世纪悲剧的真相。而我们从《唐山警世录》中所读到的警示,不是无法预测的地震灾害,却是政治与体制给人心带来的阴影与压力。正如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宋瑞祥所说:“《唐山警世录》是本土的,浸著血泪的著作。”
书林漫步
- 书林漫步:何清涟谈新作《雾锁中国-中国大陆控制媒体策略大揭密》
- 何良懋书评﹕黄晓阳的《廉政公署ICAC》
- 书林漫步:旅居日本的中国写作人李小牧谈他的作品《歌舞伎町案内人》
- 舒心书评:八十年代的怀旧与反思--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
- 书林漫步:章诒和的新作《伶人往事--写给不看戏的人看》
- 何良懋书评﹕《中国诚信报告》
- 书林漫步:研究男性文化的台湾女作家蓝怀恩谈《我爱上海牌男人》
- 舒心书评:人民的呐喊 峡江的挽歌--评《三峡忧思录》
- 书林漫步:香港的野生动物保护基金创办人孙启元谈新作《蝙蝠的危机》
- 书林漫步:蒋经国的儿子蒋孝严的新书《蒋家门外的孩子》
- 何良懋书评﹕吴志森的时评集《曾先生•你吹甚么口哨?》
- 书林漫步:原《人民日报》副总编陆超祺谈新书《六四内部日记》
- 舒心书评﹕对香港回归的一片心理折射镜--评长篇小说《虹城》
- 书林漫步:《百年祸国》的作者孙文广教授谈新作《呼唤自由》
- 书林漫步:鲁礼安谈他的回忆录《仰天长啸--一个单监十一年的红卫兵狱中吁天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