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探討中國知識分子的處境與命運--評《中國知識分子的浮沉》

0:00 / 0:00

主持人﹕舒心

縱觀歷史,中國知識分子是一個社會的特殊群體,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都對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社會和歷史,產生過特殊的影響。尤其是上個世紀四九年之後,中國知識分子在中國共產黨的專政之下,經歷過一系列的政治運動、體制改革,其生存環境及其與國家的關係、社會的地位等等,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與其他國家的知識分子相比,中國的知識分子群體,又有其獨特性。因此,近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問題,已引起海內外學術界的特別關注。

《中國知識分子的浮沉》一書,就是以當代中國上海知識分子為研究對象,考察由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九年間,上海三個知識分子群體成員,包括共產黨中國的獨立知識分子、工具知識分子和改革知識分子,他們的思想、政治態度和行為所發生的種種變化。透過這些考察以了解在中共實行全能主義政治的過程中,知識分子有些什麼變化,以及導致這些變化的原因。

上海,是現今中國最大的現代化城市,也是知識分子的集中地。而上海原本就地處人文薈萃的江南地區。西方文明的輸入,更是改變了當地的文化景觀。上海成為東西方兩種文化衝突融合的交匯點,為近代中國各種思想主義、文學流派,藝術風格的表演構築了一個獨特的大舞台。在中國現代歷史的各個階段,上海的知識分子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上海也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共從一開始就與上海的知識分子發生關係。有許多涉及中共與知識分子關係的重大事件,都牽涉到上海。由此可見,上海知識分子群體在整個中國具有典型意義。

至於本書作者魏承思,生長在上海,曾經任職上海市委宣傳部思想研究室主任,參與主持制定上海文化發展規劃。該書經過十多年來的檢閱檔案材料和人物深入訪談,從社會學角度,對上海知識分子群體的思想、政治態度和行為,進行考察研究:文人知識分子為什麼在共產黨中國會變得膽小怕事?許多聞名於世的知識分子為什麼會對一個微不足道的黨基層幹部俯首帖耳?什麼力量促使知識分子從公眾代言人變為政治權力的馴服工具?是政治高壓,是文化傳統,是意識形態,還是社會環境?

運用當代歷史社會學理論,作者在書中分析指出:“共產黨中國的社會結構規範了知識分子群體的行為,並內化為知識分子的意識結構。雖然存在知識分子對社會控制所作的知性反抗,但在社會結構保持穩定的情況下,這種反抗收效甚微,甚至是完全無效的。只有當共產黨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質變時,知識分子群體的行為和意識以及與政治權力的關係才會發生根本變化。”

作者認為,“一定的社會環境塑造了一定類型的知識分子。雖然個別知識分子可能超越周圍所處的環境,但知識分子作為一個整體則很難擺脫環境的制約。社會環境對知識分子傳統的嬗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作者也以此闡釋了一九八九年“六四” 民運,只是中國知識分子去工具化的一次嘗試。總的來說,該書可以作為探討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知識分子處境和命運的一項研究成果來看,也是其閱讀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