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書評要介紹的,是一本紀錄了十二位不同界別人士的訪談錄《八十年代》,但在中國境內發行的版本,被訪者竟然少了一個。
“書林漫步”本周的主持人,又是我劉雲。今天要介紹的書名叫《八十年代》。這本厚得令我感到有點重的書,其實是一本訪問錄,紀錄了查建英女士訪問了十二位來自不同界別的人士的對談。被訪人士的背景,亦見精彩,有來自學術界的陳平原、音樂界的崔健、小說家阿城等等。不過,讀者若在中國境內購買這本書時,可肯定的是,看的版本並非足本,因為其中一名被訪者的對談紀錄,被抽掉了!
猶幸,在香港購得的版本是足本,該名被抽走了對談錄的被訪者的紀錄,可完完本本的梓印出來,以響讀者。這名被迫遺漏了的被訪者,就是有新進導演之稱的劉奮鬥。
在集中介紹這篇中國境內看不見的對談錄前,或者,讓我們先介紹訪者查建英女士。1957年在北京出生的查建英,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之後,前赴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繼續修讀。1987年,她返回中國工作,但90年又返回美國。她先後為《萬象》、《紐約客》及《紐約時報》等撰稿,並且曾著作一本非小說類別的著作,名China Pop,藉著這本英文書獲美國的Village Voice Literary Supplement選為“1995年度25本最佳書藉”之一。
話說回頭,這本紀錄了來自不同界別的12位人士的訪談錄,他們談的,其實不限於書名所稱的“八十年代”,有些甚至遠遠超出這個光譜。當中且以阿城的對談最具全面,更藉文字的改變來帶出文化的斷層。這令我想起,某天跟四名來自中國及台灣的博士生閒聊,彼此討論\x{4e24}岸三地的一些共通但又不甚相近的文字及語言,談到興起時,中國的博士生對於近年間一些文字如“易”字,改完又改的變動,甚感氣憤,最尾一句更說“你看只不過文字,變原再變,你叫人民怎樣對你施行的政策有信心?”
這句說話,剛巧跟阿城談論到“信用”的話題,他坦言“八十年代是一個想要彌補信用的年代,但結果一九八九年信用徹底崩潰了。這之前就在說撥亂返正,撥亂返正,大家也還是將信將疑,到一九八九年徹底的信用崩潰了,沒有了。這樣就進入了九十年代,九十年代是沒有信用的社會,一直延續到現在,沒有信用。權力沒有信用,非常非常惡劣。”
在眾多被訪者中,不乏有人談論八九民運,然而,見解最獨特的,相信就是在大陸出售《八十年代》這本書不能找到的被訪者劉奮鬥的看法了。現年38歲的他指,“六四呢,我當時就覺得學生傻......死太容易了。犧牲是容易的,過去一\x{4e24}百年中國人為理想去死的人不少了,為什麼死了這麼多人這個國家就改變不了呢?所以呢死解決不了問題,......我覺得他們跟洪秀全差不多,一幫傻起來鬧事,其實自己也不知道要幹嘛,那種時代的情緒利用了,再加上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給鼓搗起來了。”
劉奮鬥對事件冷靜的分析,但又擁有敢言的個性,著實,不是書中所有被訪者的共通點,而劉奮鬥的率直,當然會嚇倒中共政府,例如他在對談中,便直指共產黨不勇敢,不敢承認自己的錯,不敢講出自己的問題。
即使討論他熟悉的專長--電影,他亦毫無顧忌的直言,不會如一般民眾般把張藝謀等知名大導演的作品當作心頭好。在他的心目中,電影應該是說人的事,是平等的,而並不是因應人的喜好而予以遷就。
不過,劉奮鬥跟其他被訪的電影導演如田壯壯一樣,對於中國政府的審查抱有不滿。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張健雄對於現時\x{4e24}地的事前審查的制度,抱有意見,認為箇中既無劃一的標準之餘,更可能對創作自由方面造成窒礙,且會造成官員貪污腐化的現象。他說﹕事先審查會造成某些官員可以貪污或利用具有的權力,這會造成好多尺度的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會令官員抵受不了權力的吸引而變質。
至於維權人士胡佳,對於現時中國境內極少人公開討論八九民運這個話題,他表示,是可以理解的。他說﹕大部份中國的公眾,希望有一個安寧的生活,穩定的事業,在這狀態下,他們一般不會公開對六四發表意見,這都是可以理解的,凡是跟六四有關的事情已經有太多人付出了代價。
然而,他仍相信隨著時光的飛逝,慢慢會有更多人願意公開討論這個議題,使之成為一種社會話題,屆時中共政府不得不面對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