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漫步:王西彦的《焚心煮骨的日子》--寒山


2003.08.07

愚昧的专制固然在扼杀民主的同时扼杀文学﹐但只要人类不停止对民主的追求﹐文学就有可能对专制实行正义的报复。专制可以暂时剥夺作家手中的笔﹐甚至屠杀作家的生命﹐却无法剥夺幸存者的记忆。而只要记忆犹存﹐文学就能把专制的愚昧和丑恶记录下来﹐把民主的残暴摧残者的恶行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王西彦

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著名知识分子中﹐很多人为后代留下了记录﹐最有名的如巴金的《随想录》、季羡林的《牛棚杂忆》﹐和韦君宜最近出版的《思痛录》。但是大陆很少有人知道在海外有一本《焚心煮骨的日子》﹐在对文革暴政的揭露和批判上﹐并不亚于大陆出版的同类作品。

这本书是1991年就在香港出版的﹐是刘济昆主编的《文革博物馆》系列之一﹐作者王西彦是中国著名作家和评论家﹐住在上海。1966年6月﹐当文革的风暴在刚刚上海刮起的时候﹐王西彦是被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批点名的文化教育界八名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之一﹐也是作家协会中第一个被揪出来批斗的。

他的罪状之一﹐是他1966年发表的一篇散文《湖上》﹐说的是他一次游西湖时﹐一个船工告诉他这里原来是清朝八旗兵的兵营。王西彦对昔日的皇帝兵营变成今日的公共园林有感而发﹐引了一句俗语"民心若不顺﹐皇帝下龙廷"﹐意思是说如果失去了民心﹐皇帝就会失掉天下。王西彦说﹕"我的本意分明是在歌颂新社会﹐可是到了报纸社论和大字报里﹐'皇帝'被指为当时最高领导人﹐'下龙廷'则被指为当时的政权"。王西彦还有一篇"偶感四则"的杂文﹐里面谈到了古诗人李白和外国作家左拉、契可夫﹐对这些人不畏强权为老百姓诉说苦难﹐为无辜受害的人鸣不平以及揭露黑暗统治的不妥协精神﹐说了几句表示赞赏的话。

就是根据这些文字﹐上海的《解放日报》说"王西彦发出了'不怕强权'的反共叫嚣﹐狂妄地要求我们党'下龙廷'"。

当然﹐除了这些文字狱式的诛心之论﹐王西彦之所以成为被第一个揪出来的作家﹐是因为他有过写"中间人物"的创作主张。所谓写"中间人物"就是要表现那些和"高大全"的英雄人物不一样的普通人﹐那些并不是"全心全意"为革命牺牲的一般人。这本来是社会生活的常识﹐但是却触犯了无产阶级文艺的大忌。在文革正式发动之前﹐王西彦就已经成为文化当局眼中的另类﹐他的一本文艺论著因此而搁浅。

王西彦在书中详尽地回忆他自己当时是如何遭受迫害的。书中有一章的题目叫"我们的尼基达"﹐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表现了文革的残暴。尼基达是俄国文豪契可夫笔下一个精神病院的看守﹐常常用他粗壮的拳头毒打病人﹐维持精神病院的强盗秩序。而"我们的尼基达"是一个负责监督"牛鬼蛇神"的复员军人﹐常常挥动拳头殴打知识分子﹐王西彦本人就被他打掉过几个牙齿。这个复员军人甚至公开告诉这些"牛鬼蛇神"﹐说他对伟大领袖无比忠诚﹐因此就对他们有生杀大权﹐"只要我心一横﹐就可以把你打死剁成肉酱"。

王西彦在文革以后发誓要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1986年十月﹐他在一次国际笔会上说记录文革是"中国作家肩负的特殊使命"﹐因为在文革中"作家和知识分子首当其冲﹐承受了最大的折磨。文学不应该白白遭受压迫﹐中国作家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创伤"。

他还说﹕"愚昧的专制固然在扼杀民主的同时扼杀文学﹐但只要人类不停止对民主的追求﹐文学就有可能对专制实行正义的报复。专制可以暂时剥夺作家手中的笔﹐甚至屠杀作家的生命﹐却无法剥夺幸存者的记忆。而只要记忆犹存﹐文学就能把专制的愚昧和丑恶记录下来﹐把民主的残暴摧残者的恶行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愿王西彦说的"文学对专制实行的正义的报复"那一天在中国大陆早日到来。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