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何價?生命的意義何在?這些問題與人類歷史同樣久遠,但答案卻千變萬化,觸摸不定,無法定於一尊,找到人人信服的結論。
不過,在這個利益掛帥、信仰貧乏的年代,追尋生命的價值就更顯得迫切。今日給大家介紹的新書《生命的意義》,正是當代英國文學理論大師泰利.伊格頓(Terry Eagleton)的努力嘗試,從觀念分析和文化理論的角度,為大家破解人類命運的密碼。
全書重點不在於推銷價值理念,或者尋幽搜秘,發掘人生的內在意義,而是老老實實,以精準的觀念分析,釐清“生命有何意義”所涉及的含意及其後果。
首先,究竟意義是內在於生命,不隨大家主觀意志轉移的客觀存在,仿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筆下的歷史發展,不外是絕對理念在不同時期的歷史化身,或者是馬克思所分析的資本主義社會,在資本累積規律的推動下逐步走向滅亡,而工人階級卻乘時興起,由被剝削的受薪階層、搖身變成革命的領導者,引領人類走向社會主義的救世主?
二十世紀的殘酷戰爭以至期間種族滅絕的野蠻措施,令西方社會自啟蒙時期以來深信不移的人類文明進步觀立即破產,而社會主義陣營的全面瓦解,加上二十世紀後半期浮現多元文化價值取向,人類的命運,不論是自由主義的政治秩序,還是社會主義革命,都無法安身立命,生命的意義無須寄托於歷史,由歷史的發展去決定個人的命運。
相反,生命的意義變成個人的問題,當歷史無法為人生訂立意義所在,你只有用行動和意志,為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換言之,生命雖然是客觀的存在,但其意義卻是主觀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伊格頓批評這兩大理念都有所不足。由歷史賦予生命意義,既令歷史變得神秘莫測,而個人亦淪為歷史的工具。不少獨裁者更以歷史使命為由,搞到民不聊生。另一方面,以個人為價值根據,卻又將個人拔高到不切實際的地步。人雖然生而自由,卻背負著不少文化、民族以至家庭的傳統和價值,我們當然可以移風易俗,但必須\x{6ed9}聚民眾,同心合力,持之以恆,才可望成功,而不是個人選擇決定一切。
在伊格頓看來,上述兩個方向可謂此路不通,探尋人生的意義只剩下三條去路。一是尋幽探聖,發掘人生的奧秘,就如新紀元運動;二是磨滅價值分歧,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就如後現代主義對價值的徹底質疑。
第三條路,也是伊格頓所認許的,就是回歸傳統智慧,追求幸福、仁愛的社會生活。伊格頓所強調的,不是損人利己所得的個人利益和歡樂,而是深切明白人類極限、了解人類必須互愛互助,生活才能得到幸福滿全,因此他所要求的,也正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要求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德行,更需要有助於培育這些德行的政治社會環境。
換言之,人生的幸福必須有社群的扶持,同時,人亦需要開闊眼界,看到人對自己的幸福實與其他人的幸福息息相關。否則,視人際關係如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結果不僅失敗者受苦,勝利者亦都永無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