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桦书评:《重见.重建》--你会喜欢这样的旧区
2007.12.21
许多香港的旧区经常被标签为破旧落后、品流复杂,好像非得要拆掉重建方可拯救区内的居民。比如深水 埗 ,何时开始,人们开始只将它与流莺之类的社会黑暗面拉上关系?我试过在中秋节路过深水 埗 ,当时街上人头涌涌喜气洋洋,传统的纸灯笼挂得满街都是,千人千面,多元喜庆,当时我真的觉得好温暖。如果我们只追求贵族化的设备,戴上了有色眼镜看待旧区,就看不到旧区的许多美丽了。
许芷盈的《重见.重建》恰巧讲的就是深水 埗 K20-K22重建区的故事。许芷盈是年轻人,本来也对旧区持负面看法,但经朋友介绍“落区”与街坊倾谈、仔细观赏过旧区事物之后,她就改变了看法。《重见.重建》可以归类为报导文学,作者探寻了深水 埗 的几个故事和地标,核心轴线有两条:“物”和“人”。每到一处,许芷盈总是细心观察店铺物件的摆设方法、询问物件的历史及背后故事:例如一九零零年创办的刘成和酱园,里面有一张巧妙的长\x{6ac8},融汇了老东主的心思、店铺的特色、日常街坊的感情;又比如即使看来没有什么多馀摆设的车房,都处处渗透著东主夫妇的感情和互相体贴。许芷盈从空间的运用方法,去体会人的性情,说出一个个温柔的小故事,再让我们从中看到灵活多变、纯朴亲切的民间智慧。
《重见.重建》里面也有口述历史的部分,刘成和店东和资深夥计的造酱心得就令人津津乐道,夥计的生平经历,也侧面映照出六七暴动、制水等社会大事的记忆。寻访天台屋,更发掘出传说中“妈姐”的生活经历和真实面貌。人民的面貌是多样的,你又岂会想到,经营报纸摊的人,夜里会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性格丰富的人之间产生互动,在物质并不富裕的环境里人会相互关怀,邻居会替你留心屋子,你甚至可以不锁门,更胜豪宅的保安系统。
《重见.重建》里提到每个人的屋子都可以是博物馆,这就是近年流行的“民间博物馆”概念:即是,博物馆不单是收藏有价值的物品,更应该是社区参与的平台。正如许芷盈的老师萧竞聪在序言中说,与其说这是一种怀旧的集体回忆,倒不如承认,我们都对旧事物有著好奇,因为香港人对自己的过去认识得太少了。因此,作为年青的人许芷盈写出这本书就更加珍贵,因为它显示了文学和年青人,原是与社会及历史紧紧连结在一起的。
市区重建局的重建计划近年经常受到猛烈抨击,主要是因为它在推倒旧物、把城市贵族化、统一化的同时,没有好好保存社区网络,甚至用上压迫贫苦住客的手段。有些只求美化的所谓集体回忆论述,会把活生生的人的不满压下,间接成为帮凶。《重见.重建》没有犯上这个毛病,书中的美丽照片里也有街坊手写的抗议横额,甚至纪录了天台上的老妈姐被恐吓的故事。新书发布时,也搞了“一家一画对抗收地恶法”,以人民的绘画去表达对政府手段的不满。近年,这些抗议的声音愈来愈响,大概也会构成港人的集体回忆之一部分了。市区重建局和香港政府,何时才知回头是岸?
书林漫步
- 舒心书评:紧扣时局 勇于批判--评孔捷生的《易大旗文集》
- 杜耀明书评:《无间道》与香港殖民主义--介绍罗永生著《殖民无间道》
- 何良懋书评﹕津田道夫的《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
- 邓小桦书评:《工厂.厨房.垃圾房——香港女工十五年》
- 邓小桦书评:《看.影像志1:非常教育》(Can Magazine)
- 舒心书评:以小说之笔再写香港--黄钱其濂长篇小说续集《花而山》
- 杜耀明书评:这是最后的斗争?--介绍“Against the law: labor protests in China's rustbelt and sunbelt”《犯法:中国旧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劳工抗争》
- 寒山:中国为什么是一个脆弱的强国?(下)
- 何良懋书评﹕欧阳诠、白晓云合著的《胡温之剑——打贾扫黄谁是最后赢家?》
- 寒山﹕中国为什么是一个脆弱的强国?(中)
- 邓小桦评叶荫聪的《小媒体,大事件》
- 寒山:中国为什么是一个脆弱的强国?(上)
- 舒心书评:平实亲切的香港文化回忆录--评陈冠中的《事后》
- 杜耀明书评:中国特色的法治思想--夏勇《法治源流》介绍
- 何良懋书评﹕《从陈方安生到梁家杰》--《A45报》人物专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