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三部《無間道》電影,將警匪雙方的臥底故事,當中的爾虞我詐、進退兩難,都演譯得繪聲繪影,淋漓盡致,成為港產電影的經典。料想不到的是,香港學者亦從《無間道》得到靈感,去探討香港社會的殖民地特質。
本港的殖民地年代已經過去,但究竟社會是否仍保留其殖民地的本質?邁向未來,過去殖民地的身分又應該如何變身?殖民地的經驗對中國又有何貢獻?這些都是羅永生在《殖民無間道》努力探討的問題。
他選中以臥底為題材的港產電影為分析對象,因為這類電影最能表達在政治、文化時空錯置下身分衝突的感受,從中亦看到不少政治寓言,有助了解香港由英國殖民地走向中國特別行政區的心路歷程。
他指出,《無間道》中臥底探員陳永仁和臥底匪徒劉健明同樣在擺脫過去,重新做人,但陳永仁堅持正義,不苟且偷生,結果招致殺身之禍,而劉健明則不擇手段,消滅一切過往的痕跡,以保存自己的權位。這個故事的隱喻,根據羅永生的解釋,彷彿是說香港回歸中國,如果將過去的所做所為一概遺忘,就猶如自尋死路,但如不遺忘,繼續拒絕遺忘六四,支援國內民主運動,卻會被看作自己家族的臥底。至於不擇手段的劉健明,又仿如過渡期間的親英人士,他們不惜一切,全力“洗底”,為的只是繼續在新秩序中佔一席位。
除了從臥底電影看香港的身分認同外,羅永生亦從多角度探討殖民主義。歷史上看,香港的殖民主義矛盾重重。它既是帝國主義的延伸,是外國勢力進軍中國的基地。但它也是中國鞭長莫及的公共空間,對推動中國的改革以至革命都有貢獻。不過,香港的殖民主義雖然是專權體制,卻受到冷戰局面的庇佑而原封不動,加上中國主張保留香港的現有格局,以助中國發展。一個推崇民族主義的國度,卻成為英國將香港非殖民地化的一大阻力。由二次大戰後的楊慕琦計劃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彭定康的政制改革,北京都反對到底,理由是為免英方留下後患,而後果就是促成民族主義和殖民主義攜手合作,可謂歷史的諷刺。
直至今天,在羅永生眼中,由於冷戰心態作祟,殖民主義仍然揮之不去。他指出,回歸後,即使主張本港政治、經濟結構必須改革,以杜絕官商勾結,但中國卻徹底反對,就是恐防鼓吹改革者受“西方帝國主義反華勢力”收買,而社會福利的溫和改革,也被批評為“妄圖在香港施行社會主義”。這些冷戰年代的過時辭彙,以往壓抑住殖民體制的改革,料想不到,到今天依舊效力顯著。
香港的殖民地管治經驗,雖然千瘡百孔,但羅永生留意到,一些學者卻奉之為典範,甚至認為可為民族主義服務。例如金耀基教授點出港英管治的精粹在於“行政吸納政治”,讓華人精英參與管治,而劉兆佳教授更從香港殖民的經驗,提煉一套管治的理性和方法,讓新時代的統治階層好好運用,以保持香港的穩定和繁榮。過去,中國以民族大義去反對香港的“非殖民地化”改革,本身已經充滿吊詭,想不到這些學者可以情不自禁,堂而皇之,主張繼承殖民管治的精粹,以完民族統一大業,實在匪夷所思,也令人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