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加強出口到美國食品的關檢﹐令中國食品全面漲價﹐美國華裔商家苦不堪言﹐甚至出現中秋節大陸月餅短缺和中餐館醞讓加價。吳翊菁從紐約報導。
在美國﹐平日在華人開設的超級市場可以用一塊美金買到兩罐大陸進口的豆豉鯪魚﹐但現在漲到一塊五美元一罐。而今年中秋﹐大陸月餅出現缺貨或來價飛漲的問題。而全美國的中國餐館亦會陸陸續續加價--這些都是近月來因為中國有毒食品事件﹐所引發的中美貿易戰的後遺症。
針對近期不少出口到美國的中國食品質量有問題﹐由九月一日開始﹐中國當局便實行更嚴厲的出口食品檢查措施。中國當局規定所有出口到美國及其它國家的每批船運食品,一律要接受檢測,確保質素沒有問題後才可以出關。
這個額外的新措施﹐令出口的安檢耗時費工﹐而額外的費用最終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不少美國的華人超市的民生必需品已漲價,如米油醬醋等,漲幅已經高達10%,而且這次加價風潮還只是個開始﹐陸續有來。
在這個連鎖反應的帶動下﹐全美國的中國餐館也有加價的壓力。
在紐約市華人聚居的法拉盛區的中美超市工作的經理吳建錫表示﹐因為現在出現了大陸貨源短缺或來貨不穩定﹐不少零售商唯有確保貨架上還有大陸食品供應﹐只得任由入口商和批發商的宰割。
他說﹕批發商他也知道貨快沒有了。譬如以前是米粉是19美元批得到。現在他說給你面子﹐我分兩箱給你﹐還有這樣的。現在﹐我最多給你分一箱﹐我最多給你分兩箱。價錢我們已經沒得砍﹐他說什麼價錢就是什麼價錢﹐肯給我們已經是很好的啦。再下來﹐我想想這個貿易戰是挺辛苦的。
吳建錫指出﹐今次加價的重災區是一定要以大陸原料生產的罐頭、冷凍食品﹐乾貨如冬姑、髮菜、香料和中藥材等等。
這次中美貿易戰固然是加價的導火線﹐但近月來中國人民幣的升值、大陸國內對食物的需求加劇和勞動力的成本的增加﹐都是造成中國入口食品加價持續高漲的原因。
現在大陸麵粉漲價﹐便已經令到來美國的公仔面、米粉和餅乾等產品加價超過百分之十五。而最近中國黃荳在大陸大幅度加價﹐吳金錫預計再過幾個月﹐出口到美國的荳漿和豉油都會跟著漲價。
雖然他這幾個月開始多入口台灣、香港或東南亞的食品補救﹐但因為這些貨品的價錢比大陸貨昂貴﹐所以長遠來說不是辦法。
他表示長遠下去﹐中國商家會考慮到東南亞設廠或在美國本地製造中國食品﹐迴避美國的貿易壁壘。
為了節省運輸成本﹐不少大陸的出口商會把不同的貨物放在同一個貨櫃﹐這些便是行內俗稱的"合櫃"。但是吳建錫最擔心的是在新的、更嚴格的海關檢查下﹐只要一樣貨品有問題﹐便會連累到其他質量沒有問題的貨物。他說﹕比方我跟你講的很特殊的﹐比方說我一個櫃的方便麵﹐我說譬如有五百箱的海鮮麵﹐五百箱蔬菜麵。全部裝好是同一個公司、同一個廠的﹐已經都裝好了﹐傳真到美國﹐他說五百箱的海鮮麵有問題。如果一個東西不行。整個櫃出不了關﹐整個壓下來﹐你看影響多厲害﹐拖不起這個事件。一個櫃十樣有一樣不行﹐九樣就完蛋了﹐都出不了。
吳金錫表示現在還只是惡夢的開始﹐不少美國的華裔商家正為訂購明年的年貨著急。以他的超市為例﹐單是年貨便佔了公司全年營業額的四成。
面對中國食品風波越演越烈的狀況﹐吳建錫寄語說﹐政治歸政治﹐希望中美兩國的貿易戰不要再波及無辜的老百姓。一個國家她個人有她個人的習俗。國家以國家的形式﹐平民有平民的形式。不要以國家的形式﹐來損害到平民身上。
而紐約金門食品公司經理陳希指出,現在所有的中國出口產品,在大陸要經過多重的檢查,海關、農業部、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和商業部等,每一個部門的檢查也需要一段時間進行檢查,而所有貨櫃停泊在碼頭,在等候海關安檢之時,也需要商家自行交付停泊費用。他指出一個貨櫃大概需要增收一萬元的檢查和停泊費用,這個開支令不少商家叫苦連天。
他認為大陸有關當局應該取個別罰款的方法,來處理違規入境的中國製造食品,不要連累無辜﹐讓每個貨櫃都要經過多個部門的檢查,造成許多時間上的擔誤之外,也令產品成本增加。
陳希表示這次食品風波中最掃興的事件﹐莫過于今年的中秋大陸月餅缺貨﹐而僅有的進口月餅也因為原材料鹹蛋漲價而大幅加價。
雖然說九月一號是正式﹐但在之前已經採取一些措施。有一些已經出口困難好多。舉例大陸的月餅以前大陸的月餅有很多大陸月餅不只是大廠家做﹐很多小廠家。因為這個緣故﹐進口商不進﹐出口商自己費事冒險都不做。只有一兩個細廠比較狼一些﹐除此之外一般都抱著很慎重的態度﹐費事揹上身。一年不是賺很多錢﹐揹一兩次鑊便會玩完了。
月餅漲價,社區居民對此頗有微詞:“月餅原是中秋的助興食品,加價太多只會讓人掃興。”由於這段時間主流媒體對大陸產品安全的負面報導,許多商家和顧客對大陸產月餅的信心也有所動搖,所以今年金門食品超市停止進了許多大陸“雜牌”,大陸產月餅種類由去年的十幾種減少到2種。而台灣香港的品牌月餅則超過20種。
不過﹐陳希指出﹐希望中國的食品製造商能在這次貿易風波中吸取教訓﹐努力的改善產品質量﹐挽回國際對中國產品的信心。
針對中國產品進口美國安全問題﹐中美本月中旬在華盛頓達成四項共識,將建立磋商小組,指定專門人員負責具體安全問題,建立不合格商品的訊息交換系統,每月舉行視訊會議,對雙方出現產品安全問題溝通,建立技術交流機制。(自由亞洲電臺特約記者吳翊菁于紐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