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是昨非﹕文革受难者专辑(之三)--姜狄


2004.10.01

余英时﹕王友琴以一人之力便将659位死难者从“身于名俱灭”的绝境中挽救了出来,这真是起死回生的大功德……对于一个患了严重失忆症的民族,王友琴博士这部《文革受难者》真是一剂及时良药。

王友琴博士花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了《文革受难者》一书,她是这样解释成书和出版的过程的。

王友琴: “文革的时候是不可能去做(这件事)﹐但是在文革之后如果不做就是你的问题﹐而并非环境不许可。当然作的时候有很多的困难﹐但是如果下了决心去作﹐是可以一步步地作出来。这书有了50万字﹐写作过程很难过﹐因为工作的进展就是意味著发掘更多的死亡。但是我还是感到幸运﹐因为现在我们有机会可以说出事实真相﹐而且我现在还有时间、条件和能力作这样的事情。”

王友琴说,在搜集跟整理了一定资料之后,就考虑到把资料公开的问题,她最初选择了在网上建立一个文革纪念园。

王友琴: 这是在2000年10月16日的时候作上去的﹐就是巴金在1986年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但是到现在连影子也没有。而现在网络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因此我开始把这些人的故事开始放在网上﹐我也收到读者的来信﹐有些人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也有人给我提供资料﹐比如说我的父亲是怎样自杀的﹐我的妈妈是怎样被打死的。但是17个月之后﹐这个网站被封锁了﹐很多大陆人告诉我他们上网的时候﹐这个网站就出现“此网站无法显示”的句子﹐我想是北京政府封锁的﹐因为这个网站只是在大陆无法看到。因此我就想应该印一本书﹐把事情白纸黑字地印下来﹐因此我重新整理资料。

《文革受难者》一书在今年5月20日,经由香港开放出版社出版,出版人兼开放杂志主编金钟透露,《文革受难者》一书非常难得,因此他去年跟王见面之后,就马上决定要出版这本书。

金钟: 大约是去年八、九月,我在纽约跟王博士见面,当时就谈了有关出书的事情,后来经过八、九个月的时间才把书稿定下来。因为王在出书之前,她的相关工作已经有很多人知道,因为她建立网上纪念园,有相当的知名度,我们的圈子里面大家都知道她从事了很多年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在接受书稿之前,我们对她的工作都相当了解。而且她这书是独一无二的,不像一些题材是一炒再炒的,她这工作在中国当今文化研究者中有首创独创的意义,所以我们没有犹豫地接受下来。

金钟透露,《文革受难者》一书口碑相当不错,在香港以及海外各地也有一定的销路。

金钟: 我们并没有动员很大的力量来作广告,但是上市之后,香港大书店都有销售、发售,中间的口碑很不错,卖得不错,第二次印刷已经上市。

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美国普林史顿大学教授兼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时教授为《文革受难者》一书写了序言,盛赞这本书是“挽救记忆的伟大工程。”在序言中,余英时指出,“据比较保守的估计,整个文革时期全部非正常死亡人数在172万以上,而王友琴搜集到659人不过是韩愈所谓“流落人间者,泰山一毫芒”而已。但是除了极少数知名人物和中共高级干部之外,这一百七十多万人都已经成了无名冤鬼。王友琴以一人之力便将659位死难者从“身于名俱灭”的绝境中挽救了出来,这真是起死回生的大功德……对于一个患了严重失忆症的民族,王友琴博士这部《文革受难者》真是一剂及时良药。”

余英时教授在接受本台采访时亦提到,王友琴在重重压力困难之下,把一个个普通老百姓的资料挖掘出来,成为原始历史资料,对将来历史研究非常重要。

余英时: 她的工作基本上是把死亡人的资料整理出来,这是不容易的工作,都是些一般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但是像这些受迫害的人多,所以搜集这些资料对研究这一段历史非常重要,如果不及时作,以后就没有办法。她的方法是访问调查每个人,调查的非常彻底清楚,所以她能够记录六百多人的故事已经是不得了的成果。她是在重重阻碍之下,不是自由环境下的调查结果,很多人会阻碍她、也有人不愿意说,所以这本书的难得之处就在于她是在重重阻碍之下作出的调查。

香港开放杂志主编、《文革受难者》一书的出版人金钟先生就指出,王是本著人道主义价值来面对中国上个世纪的历史。

金钟: 她是用人道主义的价值来面对中国苦难的历史,作一个记录,而这个记录的角度跟中国习惯不一样,中国的历史比较著重于帝王将相,现在比较著重名流之辈,但是王的书重心是普通老百姓、历史洪流中间的小人物,他们个人和家庭的悲剧。

各位听众,今集的《文革受难者》专辑到此为止,在下一集,王友琴、余英时以及金钟就会同大家分析一下中国人是怎样面对上个世纪的历史。请大家留意收听。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