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是昨非﹕坎特伯雷“紅色大教長”休利特.約翰森(1)-- 寒山

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最近去世了。他的去世不僅是天主教會的一件大事﹐而且也和世界政治有關。幾十名國家首腦參加了他的葬禮﹐更多的國家派遣了政府代表團向這位教皇表示最後的敬意。

保羅二世是二十世紀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出生于波蘭﹐青年時期遭遇了納粹統治﹐中年時又經歷了斯大林在東歐建立的共產黨制度。這種生活經歷使他對極權主義對人性的奴役和殘害有切身的體會。他的教皇任期正好和冷戰結束前後的一段關鍵時刻相重合﹐為他利用教皇的聲望和影響去支援爭取自由的鬥爭提供了條件。

在冷戰結束前的八十年代﹐他公開支持東歐國家、尤其是他的出生地波蘭人民對抗共產主義極權統治的鬥爭﹐以天主教世界的名義聲援被鎮壓的波蘭團結工會﹐把波蘭的鬥爭國際化﹐從而在蘇聯東歐陣營瓦解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精神和道義的影響。

在冷戰結束後的九十年代﹐他頻繁地訪問東歐國家﹐幫助宗教的復興﹐用基督教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迅速填補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崩潰後在這些國家留下的道德和精神空白﹐使得這些國家完成了從極權體制向民主體制的和平過渡。

今天我們回首歷史﹐應該承認宗教在對抗共產主義極權統治中的作用。蘇聯東歐國家之所以能夠比較順利平穩地完成社會體制的轉變﹐和他們歷史上有這樣一個強烈的精神支柱和信仰去對抗和替代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是分不開的﹐也是和他們有這樣一個教皇和基督教世界的幫助分不開的。

由教皇保羅二世的生平以及他和極權主義的鬥爭﹐我想起了另一個二十世紀基督教會的重要人物﹕英國坎特伯雷大教長休立特.約翰森。英國是一個基督教新教國家﹐自17世紀以後就不再服從羅馬教皇﹐在宗教組織上有自己的安立甘教會﹐在宗教權威上確立了兩個自己的首腦人物﹐一個是坎特伯雷大主教﹐另一個是坎特伯雷大教長。大主教主要負責宗教性的事務﹐大教長則更多地負責教會組織方面的工作。

英國中世紀歷史上一直存在著教會和國王的矛盾﹐英國擺脫羅馬教會後﹐英國政府保持了對教會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坎特伯雷大教長由英國首相任命。

和教皇保羅二世不同的是﹐休利特.約翰森在政治上走的完全是一條相反的道路。從1931年到1963年﹐約翰森擔任了32年的坎特伯雷大教長﹐在此期間他和共產黨國家發生了密切的聯係﹐訪問過蘇聯和中國﹐發表過好幾本著作和難以計數的文章和講話﹐是英國共產黨機關報《倫敦工人日報》編輯部的成員﹐成了西方世界公認的共產主義辯護士﹐為自己贏得了“紅色教長”的綽號。

作為基督教新教世界的重要人物﹐又在老牌資本主義世界生活﹐約翰森卻把無神論者的共產黨人引為知己﹐不但無視馬克思主義關於基督教是麻痺和毒害人民的鴉片的批判﹐而且不顧共產黨國家對宗教信仰自由的壓制﹐為它們唱了30多年的贊歌﹐這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歷史的一大奇觀。

今天我們回顧約翰森其人其事﹐不但可以從中了解到很多中國人不太熟悉的歷史﹐更可以對共產主義的興衰和它曾經具有的吸引力加深了解。

約翰森成為英國安立甘教會的重要人物是從1924年開始的﹐那年他擔任了曼徹斯特教會的教長﹐並以他的左傾言論開始引人注目。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英國雖然是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但工聯主義和社會改良主義思潮一直很有市場。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主張政府干預經濟的英國工黨上臺執政﹐在勞資關係、社會福利和保障就業方面實行了一些社會主義性質的政策。1931年工黨領袖、內閣首相麥克唐納任命思想左傾、言論激進的約翰森擔任坎特伯雷大教長﹐從此社會主義思潮開始從英國社會和政治領域蔓延到了教會。

約翰森是怎樣和共產黨國家發生關係、又是如何為它們辯護的呢﹖我們下次節目再接著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