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是昨非﹕坎特伯雷“紅色大教長”約翰森(3)--寒山


2005.04.28

和共產主義作鬥爭﹐除了用自由民主人權這些意識形態觀念來對抗獨裁和專政之外﹐還要有宗教和精神信念來對抗極權主義的偽宗教。

我們在前兩次節目中介紹了英國坎特伯雷大教長約翰森對斯大林統治下的蘇聯和毛澤東統治下的中國的讚美。那麼﹐是什麼使得基督教世界的這樣一個大人物對信奉無神論的共產黨國家如此情有獨鐘呢﹖

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在歷史上﹐基督教會對道德烏托邦一直有強烈的嚮往﹐對改造人性始終有濃厚的興趣。

例如15世紀以後﹐美洲大陸的發現就被天主教會認為是上帝賜予他們的最後一塊建立人間天國的淨土。在他們眼中﹐美洲土著居民遠離被物質生活和塵世慾望所污染的歐洲大陸﹐他們天真純潔﹐但悟性很高﹐是理想的塑造基督徒的材料。當時天主教會的多米尼加派、法蘭西斯派和耶穌會都派遣大量的傳教士去拉丁美洲。他們把15世紀烏托邦思想家托馬斯 莫爾的理想和基督教義相結合﹐在拉美建立了很多烏托邦社區﹐企圖在封閉的環境下把土著居民塑造成比歐洲人更正統的天主教徒。不用說﹐這種出于宗教目的對美洲土著居民的美化是一廂情願和不符合實際的﹐在實踐中所有此類烏托邦都失敗了。但有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人們就不難理解基督教會對20世紀以國家政權名義來建立道德烏托邦的好感了。

其次﹐更重要的是二十世紀西方社會所經歷的經濟和社會危機使得基督教會中很多人對社會喪失了信心﹐從而寄希望于一個可供替代的社會制度﹐哪怕建立這個制度要付出很大代價。約翰森對蘇聯大力讚美的時候﹐西方正是出于深刻的經濟危機之中。約翰森猛烈批判經濟危機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弊病﹐例如為了阻止價格下跌﹐政府出資讓農民削減生產﹐銷毀大量農產品﹐在此同時卻有難以計數的人飢寒交迫﹐以及一方面很多工廠倒閉﹐生產設備閑置﹐另一方面大量工人失業。

約翰森認為這都是因為在私有制下人人都追求利潤﹐整個社會生產沒有統一計劃﹐供需難免失調。而在蘇聯和中國的制度下﹐私有制被廢除﹐沒有盲目競爭﹐生產服從社會需要﹐因此就不會產生這種怪現象。在社會文化和精神生活方面﹐約翰森認為西方社會信奉個人主義和物質至上﹐導致了自我膨脹和精神空虛。

當然﹐約翰森所批判的西方社會的消極面是存在的﹐但毫無疑問他只看到了西方社會的黑暗面﹐既沒有看到西方民主社會自我調整的能力﹐也完全不顧西方社會建立在宗教規範和對個人價值的尊重之上的良好道德風尚。

在西方教會人士中﹐象約翰森這樣的人一度非常多。和約翰森同時訪問蘇聯的英國貴格教會人士巴克斯頓說“和我們的社會相比﹐蘇聯社會更建立在信念、希望和善心之上”。甚至到了70年代﹐就在約翰.保羅二世擔任教皇之前﹐天主教會還發起過和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對話的討論。當時梵蒂岡為了和中共建立聯係﹐曾經說“毛澤東思想也反映了基督教價值”。天主教巴西大主教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發表紀念著名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誕辰五百週年時說今天應該以阿奎那當年對待亞裡斯多德的態度來對待馬克思。這就是說天主教會應該吸收馬克思的思想﹐就象五百年前它吸收古希臘哲學一樣。

回顧歷史﹐值得慶幸的是﹐羅馬天主教會在七十年代選擇了約翰.保羅二世擔任教皇﹐從而在冷戰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時刻確立了堅定的立場﹐站在自由民主陣營一邊﹐用精神力量支援蘇聯東歐人民反對極權暴政的鬥爭。我們今天很難設想﹐如果沒有在東歐有著深厚歷史淵源的天主教會站在人民一邊﹐如果沒有基督教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對抗﹐蘇聯東歐的演變會是怎樣一個結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和共產主義作鬥爭﹐除了用自由民主人權這些意識形態觀念來對抗獨裁和專政之外﹐還要有宗教和精神信念來對抗極權主義的偽宗教。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在一個缺乏宗教傳統和宗教組織的社會﹐和極權主義意識形態的鬥爭就更為艱難。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