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上次節目中介紹了60年代下半期和70年代早期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影響下,信奉毛主義的印度那夏里特運動在農村發動暴力革命、濫殺鄉村精英人士的血腥行為。除了在農村,當時在城市,中國的文革也在學生中掀起過動亂,造成了破壞。
那夏里特運動在農村的口號是“消滅”,指的是從肉体上消滅鄉村精英。在城市里,他們提出同樣的口號,衹不過由于城市政治條件的束縛,他們的目標從肉体消滅轉移到來對教育制度和文化成果的消滅。
1970年春天,印度著名的大城市加爾各答的一些大學中,激進學生模仿中國文化大革命中的紅衛兵,掀起了學生造反運動。加爾各答的學生造反從砸毀塑像開始。在校園中和市區內的很多印度歷史名人的雕塑和畫像被毀壞。學生們就像那夏里特運動在農村砍下受害者的四肢和頭顱一樣,把很多塑像的頭砍下來,一時馬路上亂滾著很多這樣殘缺的塑像肢体和頭顱。印度政府不得不在甘地的塑像前設置了24小時的警衛。
然后學生們開始襲擊學校負責人,尤其是主管教務的副校長和教務長的辦公室,砸毀里面的家具,撕毀文件檔案,在牆上涂寫毛澤東造反有理的語錄,有的甚至引爆土制炸彈。這些學生襲擊常常發生在最難以防範的時刻,采取的策略是打了就走。除了這些暴力行為,更多的學生采取的造反行動是罷課罷考,威脅教授和恫嚇那些想上課的學生,扰亂學校和教室秩序。
在校園以外,學生們襲擊書店,發動了焚書運動,把很多名著拿到街上燒毀,包括甘地、尼赫魯、泰戈爾和印度歷史上影響很大的班加羅文藝复興時期很多重要作家和藝術家的作品,加爾各答街道上一時黑煙滾滾,無數書籍付与一炬。
除了藝術和思想价值,在印度近代史上,這些被焚毀的作品和他們的作者都代表了和歐洲殖民主義和文化傳統相區別的印度民族文化傳統,在印度民族獨立和獨立后民族主義國家意識形態的發展中有重要作用。
這場以破壞塑像、搗毀教師辦公室、焚毀書籍和扰亂校園秩序為內容的學生造反運動雖然衹持續了几個星期,但卻給加爾各答和鄰近地區造成了動亂,很多學校被迫停課,市區公共秩序被扰亂。當時印度的社會輿論對這种學生造反同聲譴責﹐有社論的題目是“用毛對抗甘地”,意思是學生們用毛澤東的暴力革命和破壞一切的思想來對抗以甘地為代表的和平寬容的印度文化傳統。社論說學生的行徑既愚蠢又令人惡心。
這場學生造反是在中國文革的影響下自發產生的,一開始并沒有一個組織或領導。那夏里特運動的領導人馬祖達曾經模仿毛澤東,號召學生們走出課堂和校園,去和工農相結合,向他們宣傳毛主義和暴力革命。他并沒有想到破壞塑像、焚毀書籍和在校園搗亂。
但學生們的自發造反很快就受到了馬祖達的重視,在這場破壞性運動的背后看出來所謂的建設性,大力支持學生的革命行動。他說:印度的教育制度是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產物,“任何信奉毛澤東思想和革命意識形態的人”都必須培養起對這個制度的仇恨。學生們的行動是破壞更是建設,因為“不破壞這個殖民主義的教育制度,不砸毀那些由買辦資產階級樹立的塑像,新的革命的教育和文化就建立不起來”。
那夏里特運動的另一個理論家說“學生們的行動并不僅僅是消极的破壞。這些行動在摧毀舊塑像時樹立了新的塑像”。在被摧毀的甘地的塑像的基礎上樹立起了印度暴力革命中斷英雄的形象。這番話在思想和語言表達上都充分說明了馬祖達和他的追隨者深受毛澤東“不破舊就不能立新”這個文革邏輯的影響。
印度那夏里特運動在農村的濫殺無辜和在城市的學生運動是中共農村革命和文革的理論和實踐在南亞大陸的翻版。和20世紀下半期很多模仿中共革命的暴力斗爭一樣,那夏里特運動沒有任何積极的和正面的意義,純粹是對文明和文化的拒絕和向原始和野蠻的复歸。在今天印度的政治詞匯中,那夏里特運動所喚起的是對1970年那個“既愚蠢又令人惡心”的春天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