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中亞風雲之“被虐待妄想症”--何山

今日我們講“中亞起風雲”,吉爾吉斯坦爆發的“檸檬革命”。不過,焦點不是這是中亞的小國,而是大陸方面認為,中亞這一波的“顏色革命”,是某些大國背後出手,在圍堵中國。

因為不少中國媒體同專家都認為,繼烏克蘭的“橙色革命”、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成功之後,吉爾吉斯斯坦“翻了天”,這是美國要控制這一中亞國家;而美國志不在此,目的是要“挺進中亞”,“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繼而“遏制中國”。所謂,在骨牌效應之下,中國這一個被外界認為不民主的國家,即會成為下一個目標。

不過,何山近日出席多個美國智囊機會的研討會,發現中亞這一波的“顏色革命”,美國其實也都莫衷一是。多個智囊機構要急急開會打“補針”,不少專家都認為,吉國的政治變化,令美國一下子有些摸不著頭腦。3月29日美國卡內基和平基金會,就聚集了中亞多國駐美國的使節,商討“檸檬革命”後的局勢;而美國政府官員則在智囊組織布魯金斯學會舉行進行“閉門會議”。專家都認為完全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美國有期望或者是有特殊利益,要推動吉國的政治變革。

為甚麼大陸的官方媒體卻指是某些大國出手,在圍堵中國?何山將這一現象稱為大陸的“被虐待妄想症”,請聽以下的討論。

而據美國《華盛頓觀察》週刊的報導,在中亞,美國資助的非政府組織,的確幫助吉國發展了一些比較活躍的“草根性”政治組織,但是同烏克蘭的“橙色革命”和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不同,美國的分析家沒有意識到吉國這麼快就發生如此關鍵的轉折。因為美國在吉國的政策,是當地政府保持密切聯繫、鼓勵公開和公平的選舉、保留美國在這一國家的反恐軍事基地。

此外,分析指吉國所發生的不是一場“革命”,而是一場“政變”;吉國人不是要改變政治架構、地緣政治架構,沒有在談民主和人權,至少現在還沒有,也不是一場反俄羅斯的運動。而美國在這場變革中可能是失分,而不是得分,美國在這一地區感興趣的是穩定,害怕變革會帶動中亞、及其他對有美國有更大利益的國家。比如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他們發生大的騷亂,會破壞美國的地緣政治利益。另外,吉國逃亡了的總統阿卡耶夫,親西方比親俄羅斯還要多一些,而新上臺的領導人是親俄羅斯。

資料顯示,逃亡總統阿卡耶夫1996年解散議會,他認為議會不夠親政府;2000年他又參加選舉;2002年吉國警員在與民眾衝突中開槍殺死了5人;而阿卡耶夫在與中國談判中,輸掉了吉國土地;2005年阿卡耶夫再宣佈準備參加競選;分析說這些都是這場顏色革命的催化劑,反對派的示威者在遊行中,其中一個口號就是“阿卡耶夫,出賣吉國土地(給中國),下台!”

另外,吉國南北的差異也是導至這次“檸檬革命”的原因。報導指烏茲別克人占吉國總人口的12-15%,而在南部,則占70-90%的人口組成。部族因素一直是吉爾吉斯坦政治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阿卡耶夫來自北部的一個特別的部族,南部部族的人自然地認為他們沒有得到應得的利益。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部族仇恨引起的烏茲別克人對付吉爾吉斯坦人的仇殺,尤其在南部此起彼伏。吉國這回的“檸檬革命”起源地就是南部。

各位聽眾,我是何山,講完中亞風雲之“被虐待妄想症”,我們接著討論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剛結束的,對大陸的“破冰之旅”,歡迎你繼續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