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美國總統布什在9月20日簽署政府行政命令,撤銷對利比亞的貿易制裁,由9月21日起即時生效。不到一個月後,歐盟外長十月十一日在盧森堡舉行會議,宣佈撤撤銷對利比亞實施了18年的軍火禁運。歐盟成員國的外長表示,“利比亞是第一個自願在國際監督下,透明、合作地放棄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
其實,利比亞在今年初宣佈放棄發展大殺傷力武器、及計劃後,領導人卡扎菲四月訪問歐盟總部布魯塞爾,以表示利比亞與歐洲國家重新修好。這也是卡扎菲15年來第一次踏足西歐。
利比亞國家新聞社發稿表示:“取消武禁是又一次政治勝利,證實了利比亞管理外來挑戰的能力”。官方新聞社並說,“取消軍火禁令顯示禁運的失敗,對話、直接的溝通是最佳解決紛爭的辦法”。
在歐盟25成員國中,意大利是要求解除武禁的主力國家。羅馬為打擊日益猖獗來自利比亞的偷渡難民,向利比亞提供了直昇機等高科技裝備,甚至派出150名警官到利比亞訓練當地警員,還提供四輪傳動吉普車、巡邏艇及夜視鏡,以提高利比亞警察部隊的快速打擊偷渡能力。意大利內政部早前與利比亞簽署了反偷渡協議,防止非法移民、偷渡客從意大利湧入歐洲。
香港浸會大學歐洲文獻中心主任楊達對本台表示,自從2003年底開始,利比亞與西方國家,特別是歐盟的關係已經全面正常化。他說﹕卡紮菲宣佈放棄發展大殺傷性武器,開放利比亞讓國際調查員去檢查。現在來說,已經不是西方國家口中的--借用布什總統的話說--邪惡國家了。
資料顯示,利比亞“改邪歸正”經歷了近20年。1986年起,利比亞因為支持恐怖主義,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實施制裁。兩年後,即1988年,發生了洛克比 空難。然後又經十一年,利比亞於一九九九年同意將兩名策動空難的特工交由聯合國,接受特別法庭審理。自此,利比亞與西方國家的關係開始解凍。同年,歐盟開始放寬對利比亞的制裁,不過維持對一系列產品的嚴格限制,尤其是軍備。
長期以來,特別是70、80年代,利比亞事實上在歐洲曾支持過不少恐怖活動,大家都記得的是柏林爆炸和泛美航機在蘇格蘭上空的爆炸。
911與國際反恐鬥爭為利比亞與美國修好創造了契機。2001年9月11日,美國發生針對西方自由與民主的恐怖襲擊,利比亞隨即對美國表達同情,並表明反對恐怖主義。接著,布什政府表明,對付恐怖國家,要保留“先發制人”,並入侵伊拉克。利比亞政府在2003年8月,承認對洛克比空難負責,同意向受難者家屬支付巨額賠款。2003年底主動宣佈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表示接受國際檢查人員的檢查。同年12月,利比亞與美英達成協議,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製計劃,換取美國撤銷對其制裁。
今年9月20日利比亞還呼籲伊朗效仿他們的做法。利比亞副總理馬圖克在國際原子能機構年度大會期間表示,伊朗必須履行這些與國際原子能機構達成的協議中的義務,停止濃縮鈾提煉活動。他還說,利比亞可以成為伊朗和其他國家學習的例子。
到了今年10月,在伊拉克被擄英國人質比格利的家人,向利比亞導人卡扎菲求助。卡扎菲就讀於倫敦大學的兒子賽義夫表示願意出手相助。(賽義夫曾於四年前,代表基金在菲律賓南部贖出五名被回教武裝組織綁架的外國人質,據報為每名人質支付了約七百八十萬港元贖金。)
目前,美國與利比亞中斷了二十四年的外交關係已正式恢復。今年初,美國三十五年來首次派出國會議員訪問利比亞,美國國旗再次在的黎波里升起,美國對利比亞所有的貿易制裁已經取消,利比亞在美國銀行存有的近12億美元的資產可以解凍。至於歐盟方面,倫敦一直在的黎波里設有辦事處。解除武禁後,利比亞並不是可以隨意進口任何武器,從歐盟進口武器仍受歐盟武器出口行為規範的制約。利比亞曾經是美國在非洲最大軍事基地,石油資源豐富,已探明的原油儲量居世界第八位;天然氣儲量居非洲之首。
不過,對於中國的武器禁售解封,歐盟外長在盧森堡開會後,表示需要更多時間考慮,然後再決定是否解除對中國實施了十五年武器禁售。香港浸會大學歐洲文獻中心主任楊達對本台表示,與利比亞相比,中國的國力強大得多,令歐盟國家有所憂慮。他說,“始終中國的國力大於利比亞,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很大,西方國家可能是對中國的情況有保留”。
歐盟輪值主席荷蘭,外交部長鮑特就對對未能就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售表示,需要更多時間才能達成共識,“歐盟25個成員國還需要更多時間來考慮這個情況”。他還說,“希望朝著取消禁令的方向發展,我們將加強軍售方面的行為守則”。
歐盟外長還表示,解除禁令向正面方向發展,各成員會加快擬定對華售武的行為規範,並同意解禁與否,不會與中國人權狀況掛鉤。英國外相施仲宏說,英方不反對解除對華武器禁售,但需要以正確及合理方式進行檢討。楊達對本台表示,歐盟對華軍火禁令,最終都會取消。“是否解除武禁,現在看來是時間的問題,我個人的意見是時間問題。總方向是慢慢,偏向解除”。
歐盟在15年前,北京鎮壓1989年六四天安門民主運動後對中國實施武器禁售。法國傾向支持解禁,總統希拉克日前批評禁售是敵視中國,並不合理。但美國認為歐盟取消禁令將損害東亞的穩定和妨礙中國改善人權狀況的努力。中國軍力的強大還會對台灣構成威脅。英國、愛爾蘭和荷蘭則支持美國的立場,反對解封。而瑞典和丹麥基於人權方面的考慮對中國持保留意見。波蘭、捷克和拉脫維亞等新加入歐盟成員國受美國影響,在決策過程中保持沉默。而義大利、德國的立場則動搖不定。按照既有的議程,今年12月召開的歐中峰會上,並沒有解除對華武售的議程。英國《金融時報》報導,2004年內不大可能解除對華武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