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我們講過:預計今年338萬大陸高校畢業生,至少有80萬“一畢業、即失業”,今天我們繼續講大陸青年的“雙失”問題。
接近一年都找不到工作,有多煩惱?聽一下郭先生怎樣說:“要我去伊拉克做我都肯去!”記者問:“為甚麼?”郭先生回答到:“只有賺得到錢我就肯去,就算那邊打仗我都不怕,在這裡找不到活,也是死!”
肯為一份工,連生命都可以賠上,是失業近一年,來自廣東肇慶,今年26歲的高中畢業生郭先生的心聲。他在深圳寶安闖蕩了數個月,找不到工作、沒有暫住證,被警察逮過;在勞務市場,申請過一份月薪六百多塊、包吃住的網吧工作,也被人騙過;最後他回到鄉下,靠吃父母的老本。究竟是他不“本事”?還是大陸給鄉下高中生的機會,根本就是不多?或者說是僧多粥少,要混飯吃很困難呢?
記者:“還有沒有去人材市場碰碰運氣?”
郭先生:“除非現在有大型的招聘市場,其它小的、私人都一般都是賺錢的,國家的還有少少的信譽,不過每次都又買門票。”
記者:“其實多不多機會給內陸的民眾?”
郭先生:“你做車間生產工,一天做10幾個小時,還有。但10幾個小時,人工又低,不想做。一天做10幾個小時,只有500、600塊。”
俗語說:“有頭髮誰想做瘌痢”。郭先生說,有乙型肝炎又是他的一個找工障礙。飲食行業說不收他,工廠一天敖12個小時,幾個月下來,他頂不住。
高中畢業、26歲了,近一年都找不到活,郭先生的個案,似乎是大陸農村失業個案的典型。今年338萬大陸高校畢業生,最少有80萬“一畢業、即失業”,高中生要分一杯羹,談可容易。
目前,大陸官方對青年的失業,是可避則避;因為每年1000萬的中年下崗大軍,已經難以對付。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將年青人綜合一起,全國16至34歲的求職者約佔總求職人數的70%,未來20年,中國16歲以上人口將維持在9億人以上。青年人一畢業即失業的(失業、失學)“雙失大軍”何時才引起政府的重視呢?
郭先生說:“家裡人又罵,我都不知到怎樣!同班同學,有的娶了老婆,生了孩子。家裡人整天都說,到了這個年齡,已經是結婚年紀,26歲,人家做了爸爸,你老婆都沒有,就算娶了,你怎樣養他們,你都沒有工作,老婆都不敢娶。”
父母愛兒深切,子女找不到工作,苦了的還是家中兩老。大陸有報導就說,廣州市東山區一名阿姨,50多歲了,幾年前下崗後,一直在做鐘點工,每月可以賺2000幾塊,可是她總覺得錢不夠用。因為“沒辦法,19歲的兒子沒事做,在家呆了3年了,這個年紀還要賺錢養他”,這名阿姨說。
統計顯示,中國每年維持1000萬的下崗人口,再就業率只有三成左右,而每年的新增就業人口,約接近1000萬人。也就是說,中國每年都有接近2000萬人在尋尋覓覓的求職浪潮中,誰能上岸?只有聽天、聽黨、聽家、聽國。
1998年,中國全年有1219萬下崗工人,當中再就業的有609萬,再就業率是50%;1999年,全年有1210萬職工下崗,再就業492萬人,再就業率為是42%;當了2000年,中國全年有1098萬下崗職工,下崗人數減少,但當年再就業的只有361萬,再就業率下降到35%;2001年,下崗職工降至891萬,但再就業就降至30.6%。
而官方勞動及社會保障部公佈的失業率則是4.2%,數字是否可信,明眼人一看就知。原因是眾多失業人士根本就沒向政府登記,有些人雖然失業,但仍未被所屬機構向上通報被正式裁員。 過往,中國的經濟學家迷信GDP的增長可以拖動就業人口的上升,在1980年到1990年, 的確如是。中國GDP增加一個百分點,可以帶動200萬人的就業,但是分析說90年到現在,一個百分點的GDP增加只能拉動60至70萬人的就業。所以,過往中國有以高速的經濟增長,來解決就業人口的策略,所謂“保八”(保證GDP增長8%)就是要保住飯碗。
至於中年一族, 有報告說1950年至1960年開發的礦山,有三分二現正進入老年期,也就是說沒礦可採了,有幾十個靠吃礦山的城市將受到影響,幾百萬礦工的飯碗成問題。至於農民,全國有1億5000萬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需要安排。
另外,好像郭生先一樣,有乙型肝炎的,找工作多少都受到歧視,中國大約有1億2000萬人是乙肝病毒帶菌者。2003年,大陸的公務員考試,就出現了首宗告上法院的官方乙肝歧視個案。25歲的張先著參加了蕪湖市公務員招聘考試,當時,他在30名考生中名列第一,但卻因為攜帶乙肝病毒而被取消錄取資格。及後張先著投訴到法院,直至去年的這個時候,04年4月,法院判張先著勝訴。
及後,浙江、四川、福建、廣東等省聲稱修改了當地公務員禁止錄用乙肝病毒攜帶者的規則,而國家人事主管部門也進一步統一了國家公務員體檢錄用標準。中宣部、司法部和中央電視台並聯合推抬:張先著為2004年中國十大法治人物之一。但是,在霓虹燈照不到的地方,還有幾多個張先著,多少個郭先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