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萬花筒﹕“超女”對中國青少年的影響


2006.05.10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湖南衛視自播出“超級女聲”節目後,一時成為佳話,不論是大小報刊,還是網絡上的討論,都找到很多關於“超女”報導。有網友更在網上為應否停播“超女”節目而展開罵戰。

“超女”節目受到關注的同時,反映了大陸教育制度的問題。大陸的孩子只有按步就班地上學,然後為升上重點學校而讀書。有評論指需要超女這一類型的節目,更需要超女這樣的選拔機制。因為成才的方式並不是單一化的,假若通過多年的寒窗苦讀,與人的競爭,才能進入重點的學校。但也不能保證能進入自己喜歡的專業就讀,畢業後更不能肯定百分百的就業。雖然這種說法有些偏激,但這種現象的確存在。

在四川省就讀醫學系三年級的何葉認為,部份的年輕人的確不適應這樣按步就班的教育模式,也許他們擅長的不是埋頭苦讀,所以類似“超女”節目的出現,令這批人有機會依靠其他方式取得其他方面的成就。她表示﹐每個人都希望出人頭地,正因年輕人有追求夢想的心,“超女”給予他們這樣的機會。

何葉透露,早前曾打算參加“超女”的海選,可是當時功課正忙,所以才打消參加的念頭,但她不排除將來有機會再去參加。

早前,全國政協常委兼教科文衛員會主任劉忠德,對超女提出了很多嚴厲的批評。劉忠德說,應該讓市民多接觸高雅藝術,對於超女超男,他認為是對藝術的玷污。因為這類的節目充滿低俗性,觀眾懷著扭曲的心理去看這類的節目,更能令年輕人在娛樂和笑聲中受到毒害。

劉忠德的言論立即在網絡上引起了很大的討論。搜狐、新浪及網易等都對此做了專門的調查和正反兩方的辯論。網上調查了約3萬2千人,結果顯示,有很多網友都支持劉忠德的言論,約6成的網友表示支持,3成表示反對,1成人表示不清楚。

在廣州就讀美術系的大學四年級學生譚同學,認為超女節目的出現,可作為大陸的新鮮事物,這節目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說明了超女迎合了大部份市民的口味。可是,節目的淘汰環節予參賽者很大的歷力,加上參賽者本身缺乏演唱的實力,以致譚同學對節目沒感興趣。

北京社科院新聞研究所研究員時統宇表示,去年的超女節目當中,超女的表現實在是非常低俗,甚至可以說是惡俗。其海選更是以大規模選醜多於選出有才華的女生。雖然在後來作了很多修正,但仍不能說是有多少價值。他認為年輕人對“超女”一舉成名、一夜暴富的想法是一種嚴重的誤導,有很大的欺騙性,慢慢毒害年輕人的思想。

時統宇更用買彩票來形容“超女”,他認為媒體刻意誇大一舉成名、一夜暴富的機會,令大家都相信每個人都有可能實現這樣的夢想,就像拿2元中了500萬的彩票一樣,這樣的概率機會微乎其微。

近兩年來,“超女”的節目橫掃大陸各省市,對於市民來說,尤其是女性,“超女”提供了一個“平等且自由”的參與平台,讓他們有機會能參與這個節目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單看其每周近百萬條短訊的投票,一方面體現了中國人參與的熱,情,另一方面在各個行業的經濟領域方面提供了無限的商機。

但是,超女的大紅大紫令湖南衛視佔盡風頭之後,也引來了其他電視台之爭,如中央電視台和東方衛視分別推出類似超女的節目。

一位網友在網上發表言論︰大陸現在的娛樂盲目地追求先進,但他們根本沒有注意到,這種先進究竟是否適合中國人的文化需求。有更多人則對“超女”保肯定的態度,他們認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不容喜不喜歡,也就是說,只要有人接受,就證明這事物存在的意義。

而國家廣播電影總局新聞發言人朱虹亦表示,以前的超女確實存在一些影響學生學習、影響教育活動的因素,不過,“超女”的出現有一積極意義,不但有助廣電產業的發展,還有利於豐富市民的業餘生活,因而應給予這類節目的生存空間。

現在廣電總局已做了明確的規定和限制,如報名者必須年滿18歲,參選者要符合大眾的審美觀,不能低級媚俗,評委也不應搞不切實際的吹捧,不搞令參賽者難堪,不能借此炒作等。同時亦會征求學生、家長及相關專家的意見,只要按規定去執行,就不會存有毒害青少年的問題出現。

超女現象本身來源於社會的需要,觀眾在節目中得到娛樂也是正常的,但關鍵在於怎樣去調整娛樂和社會價值之間的關係,以求達至平衡。(李寶雯報導)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