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萬花筒﹕中國的食品安全與法治漏洞
2006.04.24
大陸食品安全問題近年屢屢威脅民眾的生命安全,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在省人大會議閉幕時承認,過去五年省政府對於管理食品安全方面仍做得不足,今年內會強化產品質量監督,深化食品藥品專項的整治。
而廣東省人大委員法制主任王旭東則指出,全新的食品安全法早已進入立法程序,但由於涉及的部門太多以致令推行困難,但今年內會列入立法的重頭戲。
但是,大陸食品市場接連發生安全事故,去年多宗引起民眾關注的事件,就包括有醃製食物含工業染料“蘇丹紅”、奶粉“碘”含量超標、淡水魚含殺真菌劑“孔雀石綠”等。這些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件,幾乎都是先由媒體曝光,然後才有相關執法部門出面處理。但由於各部門的職責和各自的監管職能分工不明確,以致令執法成效不大。
剛誕下孩子的中山居民劉太表示,大陸的劣質食品充斥市面,執法人員的檢舉行動明顯做得不足。在沒有人檢舉的情況下,也不知道買下的是否劣質食品。
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表明,大陸目前約有100多萬家食品生產加工單位,其中約七成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一些小企業、小作坊的加工設備落後,從業人員素質低,濫用添加劑、用非食品原料,甚至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加工食物等情況相當普遍。執法部門只盯著大城市,而農村、鄉鎮等最易出問題的地方卻不管。
即使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各有關部門都採取相對的措施嚴厲打擊偽劣食品,以保證食品質量的安全。但是,對於揭露事件的與日俱增,食品安全的問題仍然是市民擔心的問題。被揭露的事件,也只是冰山一角。
與此同時,大陸的食品問題處於一個重要的轉變時期,由過往的長期食物短缺轉向現時面對的食品過剩,正因如此,目前要急於解決的已不是食物短缺的問題,而是食品質量安全問題。
當一系列有關食品安全問題事件的出現,再次引起市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和擔憂。從媒體披露的情況來看,這些年來涉及質量安全和假冒問題的食品種類相當之多,如蔬菜、醬菜、肉類、奶類製品及酒類等。可以說,市民的生命安全在這樣的食品市場中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宏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偉忠認為,大陸需要盡快制定一套符合國情的食品安全法,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現階段市民要相信執法部門的檢測。
另外,隨著基因工程的不斷發展,市民對基因改造的食品也漸漸產生了憂慮。基因食品的產生,目的是為了解決由食物短缺的問題。當科技的不斷進步,食物的種類也隨著增加,但是大自然的一些先天限制,加上人們的過度栽種和污染、天然災害頻頻發生等,使耕地逐年減少,食物的數量也隨之而減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基因食品就在這幾年有了很大的進步,目前國際間經由基因改造的產物以玉米、黃豆和馬鈴薯佔多數。
就基因食品的好處來看,它不僅可以增加食物營養、增加食物種類、節省生產成本,降低食物價格,以及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等好處。從以上幾點看來,我們沒有必要有反對基因食品的理由,但現在還沒有科學理據可以百分百證明基因食品是安全可靠的。社會上陸續出現一些疑慮,如在販賣基因食品時是否需要特別標明,它會否破壞生態平衡等。
就基因食品問題,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幹事林志剛表示,傳統食品跟基因改造食品的最大分別,是基因食品主要通過實驗室技術培植出來的,這也是令人擔心的原因,因為會不會出現不明朗的風險或是危害,市民無從知道。
近年來,有傳聞指不少在大陸生產的食品,都含有基因改造成份,林志剛說,對於基因食品的潛在風險,是綠色和平一直憂慮的。
但是,大陸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督機制和生產者的生產與銷售手段,及措施都沒有太大的改變,不少生產商只是為著賺錢目的,忽略了以市民生命安全為前提。
林志剛又說,大陸政府早在1993年就基因食品進行立法監管,但綠色和平最近的抽查化驗揭發,在大陸生產的亨氏嬰兒營養米粉,含有可致嬰兒過敏死亡的基因改造稻米成份,不過,亨氏已經否認。但綠色和平亦發現不論是大陸,還是香港的食品商,都陸續放棄不使用基因改造成份的承諾。
中山市居民劉太認為,大陸市民對基因食品的認知不深,而她在選購食品時亦只會考慮牌子,即使知道是基因改造的食品,在沒有可代替品出現前,仍會繼續食用。
其實,基因食品在這幾年才大量生產,市民食用的時間畢竟還短,或者目前還沒有造成問題,但是時間長了,是否會有一些不良的副作用,我們仍值得持續觀察。(李寶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