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自殺是位列第五的致死原因,每年全國有廿五萬人死於自殺,另超過一百萬人自殺不遂。官方的分析報告指,大學生是自殺的“重災群體”,六成大學生有中度的心理問題。過去一年半,至少有二十多名大學生因各種問題自殺死亡。
夏宇今日的專題專門探討大學生自殺的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一名即將畢業的40歲女博士生,最近在校園跳樓,當場喪命。引發引發社會關注,大學生為什麼心理如此脆弱。據不完全統計,從去年到今年上半年,經傳媒報道的,全國高等院校已有至少二十多名大學生自殺身亡。自殺者包括北大、清華在內名校學生。
博士生是學業上的強者,但是接連發生的博士生、大學生自殺事件卻擊中了中國教育的薄弱環節,反映了當前應試教育的弊端。
這些已經站在巔峰上的博士生為何那樣“弱不禁風”呢?除個人一時心理脆弱偏激外,反映了中國教育上的一個特徵,就是學生在學業上一味高分,卻在心理承受力上站不起來。從小學到大學,再到讀碩士、博士,中國教育選擇學生的法寶是考試,學生對付考試的法寶是死學苦練和反復模擬考試久經“考驗”出來的成績。學習和考試,成了學生生活的主要內容,也成了家庭和學校教育的核心。
至於學生的心理素質、危機處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人生的意義、社會責任和對生命的珍惜等,這些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東西,在考試和成績面前都變得邊緣化了。
近二十多年,中國實行一孩政策,現在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汕頭的馬女士,是一名長期從事學生工作的一名大學學生退休職員。她認為,學生心理承受力差的一個很大原因,是他們受的呵護太多。
馬女士說:家庭環境的問題。現在的大學生獨生子女比較多,家庭和社會都對他們都過分關注和期望,令他們心靈脆弱,基本都未碰到真正的困難,他們就覺得自己很慘。有些自殺的學生,學習成績並不差,生活也不是很困難,為什麼要自殺?
對於大學生的自殺現象,很多長輩都會問:現在的學生怎麼了?什麼問題值得你們去下決心結束自己的路程?一個沒有文化的農民工都能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難道一個大學生就沒法生存嗎?因為感情?即使被負心人拋棄了,你難道沒有機會選擇第二個值得你去愛的人?因為畢業工作無?落?即使成績不理想,不能順利拿到文憑,那麼就活不下去了?
據知情者透露,這名女博士生跳樓的原因,是患了嚴重的抑鬱症。去年10月到今年3月漫長的求職過程,損傷了女博士的精神,屢戰屢敗使她的精神接近崩潰,人越來越沉默和消瘦,到事發時已難以控制。
女博士的家鄉在山西農村,她來北京讀博士之前,將房產賣掉,辭掉了工作。上學期間,丈夫和孩子也來到北京,一家三口擠在她的博士生宿舍樓。幾年來,女博士很辛苦,她對自己的期望很高。她成績優異,曾獲過象徵人大最高榮譽的“吳玉章獎學金”。
由於僧多粥少,大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例如,博士工資1500元,本科生工資300元的情況比比皆是。這種學歷和報酬不成比例的現象,也令不少人絕望。
據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資料顯示,自殺在中國已成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僅次於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和意外死亡。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至少有100萬人自殺未遂。
據北京一份有關報告顯示,有超過60%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這一數字還在繼續上升。專家認為,大學生已成為心理病變的“重災群體”。除了上面提到的這名女博士生,北京其它名校也有大學生自殺。2005年4月23日,一名北大中文系大二女生跳樓自殺身亡,她的同學說,她是因為心理壓力過大自殺的。半個月後,北大數學系一名男博士從同樣地點跳下,當場身亡。6月4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學系一名大二女生自學生公寓四樓跳下。今個學期,廣州華南農業大學在短短的十天內,發生了四宗跳樓事件,包括兩名研究生。
陳小姐是廣州一間大學的四年級學生,今年暑假就畢業。現在,她正在找工作。她認為,對大學生的自殺情況,校方需要引導。在她就讀的學校,校方雖然有時辦心理講座,但平時沒有任何這方面的調查和輔導。心理講座與測試,很多都流於形式。
陳小姐說:現在的大學生自殺,可能是我們這代人經受的苦難和挫折都比較小,所以,一旦面對一些困難的時候,就會想偏了。所以,在大學校園裡舉辦一些相關的心理補導課程講座等,都是非常必要的。現在的大學生,可能本身就被保護的一群,所以,需要引導。
專家強調,除要加強大學生的心理輔導與教育等長遠舉措外,還應建立預警干預機制。預警機制是透過家庭、學校、社會各方形成合力來預防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其作用是及時發現和識別潛在的和現實的危機,以便採取措施,減少危機發生的突發性和意外性。陳小姐說,她遇到困難和挫折,不會用自殺的方式去解決。
陳小姐說:但我覺得問題也沒有那麼嚴重。因為,這只是一些個別現像。我不會想到那方面,因為,我覺得自殺是一種懦弱的行為,你都不去面對,不去嘗試尋找一些方法來使環境變得有利於自己。自殺雖然自己了結了,但把痛苦推給了別人。培養一個大學生,家庭和社會都付出了很多,你一死了之,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這是不負責任,也是一個人的恥辱。
人們在檢討、反思這些自殺事件時,習慣於將思路引向競爭加劇、壓力加大,自我預期過高,社會期待過重,學生心理承受不了等等。其實,要說壓力,掙扎在社會底層的窮弱者,才是最沉重的承受者。
維持生命,是人生的第一要義。父母養育你,國家培養你,你就有了為父母而活,為國家而活的責任。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學會做人的過程。教育?眼的,不僅是學生的智慧,很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珍愛生命,懂得感恩。(夏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