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萬花筒﹕“超級女聲”現象背後的啟示(上)--姬勵思


2005.08.31

由中國湖南衛視製作的歌唱比賽“超級女聲”,節目自播出後反應出乎意料的好,不但造成一個熱潮,總決賽當晚,據稱全國有多達四億人收看,超過了中央電視台收視年年冠的“春節聯歡晚會”。

這個風靡中國觀眾的電視節目上周五在長沙落幕,但“超女”現象所引起激烈的討論卻持續。有評論認為,“超女”現象顯示一個開放社會的勝利﹔更有分析把“超女”現象形容是“民主啟蒙”。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符同學是“超女”迷之一,她說,初時只是抱著好奇的心情,但看過之後,就難以自制,一直要追看下去。她說節目吸引她之處在於緊湊,加上她亦有心儀的參賽者,希望知道她們能否進級。

雖然她是“超女”擁躉,但她卻從未以短信投票,她認為這種行徑較幼稚,只是少年人所為。

而北大經濟系的江同學可算是“超女”的超級擁躉,她從二月節目播出以來,一直都有追看,她說喜歡“超女”是因為其它電視節目實在大沉悶,而“超女”的製作模式較似台港的電視節目。她更經常以短信投票給其支持者,不過,她所支持的超女只得第六名,她更因此而大哭一場。

這個類似美國的音樂真人秀American Idol(美國偶像),提出"想唱就唱"的理念和口號。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符同學認為,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的主題曲"想唱就唱"容易上口,觀眾一聽就會唱; 此外,廣泛的宣傳,加上參賽者所選的歌曲都是一些受歡迎的流行歌曲亦是成功的因素。

一直關注這陣“超女”狂熱的中國自由撰稿人劉曉波認為,湖南衛視推出的“超級女聲”,跟過去類似的節目不同之處是,參賽資格並無門檻的限制,不論年齡、相貌,不計學歷、出身、專業等,只要是女性就可參加,正因為這種平民化的特徵,全國報名參賽人數達15萬,這15萬人背後的家人、朋友正好形成一個支持“超女”的龐大群體。

劉曉波又說,這個支持“超女”的龐大群體同時製造另一個現像,就是狂熱的“粉絲”不止是年輕一代,也有中年甚至老年“粉絲”,因為參賽者可能是某人的女兒或是孫女。

“粉絲”的瘋狂行徑,劉曉波有親身的經驗,他說,“超女五進三”決選的前兩天,他在一個朋友生日的飯局上,遇到一個超女李宇春的粉絲,她問同桌的人喜歡那位超女,只要人家說喜歡另一個超女,她就會全力與之爭辯﹔只要人家說喜歡李宇春,她就會請求對方現在就發短信表示支持。如果對方嫌麻煩或不知道發到哪兒,她就把對方手機拿過去親自發。在幾個小時的飯局中,她把大部分吃飯聊天的時間都用於發短信選票。

由電視觀眾通過手機短信直接選出勝利者,有評論形容這一種類貌似“民主”的舉動為“民主啟蒙”、“普選實習”; 但亦有人對此言論嗤之以鼻,指這只不過一種推動追求通俗文化以謀利的商業行為,下一節會詳細探討。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