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眾熱線節目精華
話題﹕中國能“和平崛起”和“永不稱霸”嗎?
湛江陳先生來電,說這段時間在自由亞洲電台和美國之音都聽到聽眾熱線上的討論,關於中國“和平崛起”和“永不稱霸”這個主題。陳先生認為,現階段中國所說的“和平崛起”和“永不稱霸”是真的,因為它目前沒有稱霸的能力,而且它的崛起已經招致其他國家的警惕。但將來中國有這個能力時,它還能“和平”和“永不稱霸”嗎?
主持人認為,歷史上還沒有那樣的先例,一個極權國家當它擁有稱霸能力時卻不去稱霸,甘願為“和平”的模範。歷史上中國如果不是通過戰爭和“稱霸”,她的疆土便僅僅龜縮於長城以內。儘管中國歷代多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滋擾和侵略,但比起大多數周邊國家,中國仍然是超級大國,查考歷史,凡是能輕騎坦道能到達的地方,沒有一個不是中國的藩屬國。中國歷史上也三次攻打過日本,只是未曾成功。中國直到清朝才有能力打到青藏高原,於是西藏成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尼泊爾成為中國的屬國——這就是無可迴避的史實。

一個民族一種文明“和平崛起的”基礎是什麼?不妨以史為鑒——今年是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首航於明朝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毋庸置疑,鄭和是偉大的航海家,然而鄭和下西洋的原動力是什麼?範文瀾與吳?的著作都根據《明史.鄭和傳》所載“成帝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而得出結論,因建文帝要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造反“靖難”,至1402年攻陷南京得了帝位,建文帝卻在南京大火中遁去蹤跡。於是明成祖遣太監鄭和出海追尋建文帝,以防他覓機復辟。如此龐大的船隊遠征還有另一目的,因為朱元璋立國後,將先前元朝藩屬國的朝貢由每歲一貢改為三歲一貢,導致海外夷狄與中央帝國的關係疏淡,所以要重振聲威。
“鄭和下西洋”在人類文明史上亦堪稱盛事,但鄭和代表中央帝國之“宣威”和“王化”四海,是朝貢體系特有的政治取向。殖民主義的侵略和掠奪,確實要比鄭和的“王化夷狄”粗暴野蠻得多,但正是洋槍洋炮把眾多在舊夢裡酣睡未醒的民族強行“放逐”到一個新紀元裡,從踉踉蹌蹌的學步,到艱難曲折的跋涉,人類社會進化到今日,是不可忤逆的歷史規律。當年的殖民帝國主義也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血光之災,完成了它自己的蛻變,人權、自由、民主、憲政成為了普世價值。然而關於中國的“開放改革”和“和平崛起”,市場經濟的共生物——法治、契約、民主、自由的價值,在這個國家至今仍是無處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