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00
聽眾熱線節目精華
對王斌余案、劉涌案的深層思考(上集)
佛山周先生與香港何先生來電,討論寧夏民工王斌余因工頭欠薪而引致的惡性殺人案。
王斌余案已被寧夏高等法院駁回上訴,執行死刑了。主持人介紹了電話熱線上關於王斌余案的多次討論的不同觀點,並且介紹了美國法律及司法程序。
有的聽眾認為王斌余一向是個老實的好人,他犯案情有可原,應該獲得輕判至少罪不當誅。
主持人認為,王斌余案事主的“激憤殺人”和“投案自首”,在審判過程中本來是可以作為量刑的參考,但即使是判為誤殺罪,四死一重傷也是重罪;而且王斌余刺倒五人後。追刺另一人未果,返回血案現場,把倒在地上的傷者逐一補刺,導致四人死亡,這已不是誤殺而是凶殺。
從王斌余案又聯繫到遼寧黑社會頭子劉涌,他犯案累累,直接受害者一死九傷,按法律是應該判處死刑,但公安部門用逼供信手段,依照美國法律,凡採用逼供信取得的證據全部不能采信,所以如果在美國,對劉涌的檢控將全部被推翻,當庭釋放。對這樣的司法制度,可能一些聽眾又認為不符合中國國情了,非要判處劉涌死刑不可。這離現代法治的觀念相去甚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當然包括了王斌余和劉涌,中國傳統的“好人壞人”概念和“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道德信條,和現代法治精神是不相容的。
曾坐過10年冤獄並飽受逼供信折磨的周先生表示:完全同意主持人的意見;何先生也表示,劉少奇落難時抱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卻救不了他一命,證明當法律保護不了一個普通人的時候,它最終也保護不了共和國的主席。
最後兩位聽眾都認為,王斌余案激發起公眾輿論對欠薪問題和社會不公的普遍關注,它的意義在於此,而不是王斌余有罪與否和量刑的輕重。總之,王斌余案和劉涌案都是現代法制教育、公民教育的典型案例,它也是民權意識覺醒的標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