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00
聽眾熱線節目精華
對趙燕民事訴訟案的隨感
香港何先生來電,首先談了對《九鼎茶居》連續播出三集的關於王斌余案討論的感想。他認為,關於王案的細節與審理過程,不應該成為關注的聚焦點,而這個悲劇的社會根源才是我們探究的重點。
何先生得知趙燕被毆案的刑事訴訟(美國聯邦檢察院起訴該警官)已經結束,但民事訴訟剛剛啟動。他得出這樣的印象,美國司法制度比較側重公民的權利,所以刑事訴訟的門檻比較高,以聯邦檢察院名義起訴一個警官,通常不易勝訴。尤其是“疑點利益歸於被告”這一原則,事實上保護了很多普通公民。
主持人說,有一種說法稱美國的司法制度是“寧縱勿枉”,而中國的司法制度是“寧枉勿縱”,這在相當程度上是事實。但哪一種價值取向對社會對人民更有好處?而且,美國的陪審團制度有一個“潛規則”,就是當國家權力與個人發生訴訟時,會更傾向於維護個人的權益。這是因為,美國的傳統精神之一,是對擁有公共權力的人和機構保持高度的警覺。
何先生表示,西方的哲賢早就說過:“寧願滿街是罪犯,也好於政府犯罪。”就是這個意思。
主持人認為,中國的政治制度的問題在於國家權力至高無上,別人實行政黨制衡,中共是“領導”其他民主黨派;別人實行輿論監督,中共是監督輿論。這種制衍生出來的司法系統,必然是一個惡性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