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在美國談中國民主
2007.04.13
被稱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文膽”﹐《民主是個好東西》作者俞可平目前正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訪問﹐俞可平透露中共正由“永久的政黨”向“執政黨”轉型﹐他並提出中國民主發展的路線圖。
在有關中共17大最新變動智庫論壇中,俞可平說選舉很重要,但僅僅是民主的一個要素,他不同意總統由直選產生是民主的最基本指標。他認為還需要有對權力的監督、公民的參與等等。
俞可平說,中國的民主會走自己的路。他理解的中國民主發展的路線圖有三:“第一、由基層的民主到更高層的民主,如基層的村民選舉;第二,由黨內民主走向社會民主;第三、由更少的競爭到更多的竟爭。”他說,原來村民選舉,候選人由政府和黨參與決定誰是候選人,候選人很少,是政府指定的,現在叫海選,候選人不指定,由村民指定,是由更少競爭到更多競爭。
俞可平:“第二個路線圖是,現在我們不光參與直接選舉了,在相當多的省份,我們鄉鎮開始選舉,而且鄉鎮長不光在選舉,而且是鄉鎮長的黨委書記都在選舉。”不過他說,這樣的選舉是有中國特色的,叫公推公選,在兩個環節進行。候選人由公眾推舉,再由選舉委員會選出。對於村委選出的人選沒有實權,他說是由於前幾年村的財政管理混亂,造成農村負債嚴重,為了防止村幹部亂花錢,所以才會出現“村財鄉管”、“鄉財縣管”。
俞可平還提出,中國正在尋求“動態平衡”,以前是以“堵”(即堵截)為主、現在是以“洩”(宣洩)為主,會聽取老百姓的意見,並會舉行聽證會,有民意調查。早年北京過年不容許放鞭炮,但堵截不了。民眾買了偽劣鞭炮,傷害更大。最後,北京改為定時,定點可以過年放鞭炮,實施了市民參與式的管理。俞可平還說,中國目前提出的“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理念,已經有了很大的進行,還透露中共意識到不是“革命黨”,正由“永久的政黨”向“執政黨”轉型。但這是否意味中共會容許“反對黨”?俞可平並沒有回答。
出席同一場合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則對本台表示,俞可平屬於中共建制陣營的保守人物,所提出的民主與西方追求的民主有很大的距離。不同時期對民主都會創造出不同的、新的解讀,而且會靈活不斷地修改行政辦法,來維持一個動態穩定。至於“和諧社會”、“以人為本”下的動態民主,會否容納反動黨,黎安友說官方已經有了定論。
黎安友說﹕“實際上官方對這個問題,已經有過表態。他們說共產黨執政,是歷史的選舉,人民的選舉。他們的意思是說,這個選擇已經做了,已經定性了,不可改變的。”他說,中國官方的人選,最後決定權不在選舉,是在中共的黨組織部。
俞可平,現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其文章《民主是個好東西》發表之後,海內外有過廣泛的影響力,亦被稱為胡錦濤的“文膽”。另外,俞可平會前不願意接受本台訪問,他透過第三者表示:接受訪問“回國之後將會很被動”。(何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