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六年使用危房 校舍一拖再拖仍在施工

本臺幾個月前報導過山西忻州的一間村辦小學,因當局遲遲未兌現建新校舍的承諾,一百多名學生過去六年一直在臨時的危房內上課,直至事件揭露後市政府才決定撥款興建。

位於解原鄉的上社村小學,原有一百三十多名學生,八名教職員,早於六年前鄉政府將該小學定為危房,並表示會建新的校舍,所以將學校搬往鄉政府一所棄置的辦公大樓,將空置的房間作為臨時課室,但由於辦公大樓已有五十多年歷史,房子內到處都貼上“危險小心”等警告標語,連課室的天花都接近崩塌,屋頂及門窗破損,地面坑痕處處。但因大部份家長無力為子女轉校,祇好讓子女在危房內接受教育。

上社村小學校長趙智義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事件最近被傳媒曝光後,引起市政府的關注,當局即時決定撥出四十五萬元,作為興建新校舍的費用,且工程亦已開展,預計今年八月左右完工,他說現時學校的地基已打好,多間課室正在興建中,相信最快可以在八月開課,給學生有暑期班的地方。對於校舍被拖延六年之久,足足爭取多年的努力終沒有白費,他感到有點安慰,但對建校事件被迫拖延數年也感到無奈。

在上社村小學就讀二年級的小柔表示,在危房上課,成日被弄至滿面滿身都是灰塵。校內老師及同學上課時,都會時刻擔心屋頂的瓦片會跌下,每日都擔驚受怕,難以專心上課。

小柔的母親方女士說,她在兩個月前將小柔轉到城裡的小學就讀。她說,原來每日女兒上學,都十分擔心,一來危房離家很遠,擔心她上學途中的安全問題,因為本身要出外工作,所以大部份時間都拜託鄰居幫忙帶小柔上學﹔另外又不知新校舍何時建成,為免耽誤女兒讀書的進程,寧願節衣縮食,也要供女兒到城裡上學。

她還說,原本有一百多名學生在危房上課的,但近日下雨頻密,部份村民有見及學校考試期已過,已沒有再帶子女上學,他們擔心大風大雨導致危房倒塌。

上社村共有二千名村民,適齡學童約有三百人,但由於多年來危房問題得不到解決,許多學生都轉到其他學校上學,過去六年來,師生們都盼望新校舍的興建,兩年前村委會按照忻府區教育局的要求,繳付了五萬元建校費,還將村委會的辦公地讓出來建校舍,但教育局認為選址不當。教育局其後承諾興建祇有六個教室的新校舍,但因很多細節問題官民之間意見分歧,建校計劃一直處於膠著狀態,導致興建新校舍一拖再拖。(馮日遙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