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在巴黎的經濟合作組織發表首份對中國環境保護的評估報告﹐回顧1990年以來中國保護環境的承諾﹐指中國政府對環境的保護無效、無能﹐原因在於中央政府無力執行環保政策。經合組織向中方提出51項建議﹐包括將“國家環保總局”要提升到為部級層面的“環境部”。
經濟合作組織首份回顧中國過去27年對環保成效的評估指,在與中方的合作下,中國引入該組織的建議,在法例上對水源實施“污染者自付”、“用者自付”的原則。中國政府也鼓勵平衡發展,提倡“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
但中國某些城市的大氣污染仍位於全世界最差的城市之列,能源的浪費比該組織的30個成員國平均高出20%左右,中國有三份之一的水源受到嚴重污染。城市廢棄物的管理、沙漠化、自然生物多樣性也面臨挑戰。在2004年,中國用於污染控制的支出是佔GDP的1.19%。
該組織指,中央政府沒有有效地保護環境,原因在於中央政策在地方沒有得到執行,因此有必要提高國家環保總局,升級為部級。但也有跡象顯示,一些富裕省份的地方領導,開始重視公眾對高質量環境的要求。
在向中方提出的51項建議中,組織說中國的大氣質量得到改善,1990到2004年對煤的依賴度從69%下降到30%;但二氧化硫的排放並沒有實現“十五”計劃的目標,2002到2004年間,全國固定二氧化硫的排放增加了13%,受酸雨影響的城市在2004年提高了10%,在大城市機動車污染已經成為最大的污染來源,要鼓勵市民使用清潔的交通工具,如單車。
另外,由於農業、工業和生活的污染,河流、湖泊、沿海水質嚴重污染,水生態嚴重退化,目前中國人均水資源的佔用量很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有需要對水資源作大規模的投資。在600多個城市中,400個面臨水源短缺。而在農村,地表說污染﹐而地下水入不敷出。
而在固體廢物方面,增長與經濟發展脫鉤,部份廢物以非受控制的方式傾倒,50%的城市廢物是在存放地點等待處理。“十五”計劃中的每日垃圾堆填目標沒有實現,中國的廢物在評估期間增加了80%,政府對廢物管理的投入不足,對大中小企業的執法力度有明顯區別。
組織並指,要以國際的視野看污染,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臭氧層損耗物生產國,中國大量燒煤,是東北亞地區酸雨的主要來源之一。經合組織表示願意在財務與技術上向中方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