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就歐盟對華軍售禁令發表評論文章表示


2005.03.03

《華爾街日報》日前發表評論文章表示﹐近?國際間在熱烈討論歐盟的對華軍售禁令是否有效﹐或者解除禁令後﹐中國會否動用從歐盟進口的軍事設備來對付美軍。文章認為﹐這兩個都是未知數﹐而有兩個無需爭辯的事實是﹐禁令是要制裁中共政權的六四大屠殺及其16年來不肯承認錯誤。就以這兩個理由﹐歐盟就不應解除軍售禁令。

評論文章引用國際大赦的數據指﹐現時仍有最少50名天安門示威者被囚禁在監獄﹐但這個數字只是實際數字的一部份﹐因為中國當局從來沒有公佈真實數字。

文章說﹐北京政府在天安門屠殺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清楚得令人感到不安﹐在反對動用軍隊對付示威群眾的前黨委書記趙紫陽於今年一月逝世後﹐國務院發言人向外界表示﹐過去了的15年顯示了中國政府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中國的穩定和發展﹐不單只中國從中獲益﹐全世界也從中獲益。

評論文章指﹐說“決定正確”一詞可能是膽怯說出“殺人正確”的另一種說法﹐不過對應歐盟及其禁令的決定則是“穩定”和“發展”這兩個詞﹐“穩定”是呼應歐盟提出的平息紛爭地區的目標。有評論說﹐布什總統在這方面﹐郤寧願選擇“自由”這個詞。

至於“發展”一詞﹐文章表示﹐在中國經濟利益﹐令歐洲人垂涎而不顧“人權”。

歐盟貿易專員曼德爾森於日前訪問中國的演說中﹐先大嘉讚揚中國的經濟成熟﹐隨後才提醒他的聽眾﹐大國自有其大國需要承擔的責任﹐然後談了一些氣候的轉變及有關中國紡織業有可能不穩定發展的因素﹐最後才提到﹐對歐洲人來說﹐保護人權是最為關注。文章表示﹐無可否認﹐曼德爾森的職責是貿易﹐而不是人權﹐不過曼德爾森在談歐盟對華政策﹐最後提到人權問題時表示﹐(中國的) 人權問題令歐盟有信心進行下一步計劃(指解除禁令) 。

《華爾街日報》的評論文章認為﹐歐盟想取悅中國的做法未免太露骨了。

文章表示﹐有一些對歐盟軍售禁令的評論相信﹐含糊的字眼和不連貫的執行使禁令難以生效﹐有些軍事分析家也同意這一點﹐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學會軍事發展專家魏士文(Siemon Wezeman)發現﹐中國直至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才開始軍事現代化﹐據學會的數據顯示﹐1994到2003年間﹐中國進口的武器有93%是俄國的產品。但魏士文同時指出﹐中國很快便會達到俄國軍事技術不能幫助其軍事現代化的階段﹐從而需要轉向西方的軍事技術。

雖然魏士文同意歐盟成員國可以只賣武器的重要部件﹐而不是整件武器﹐從而繞過軍售禁令。不過他表示﹐歐盟要取消最後一個因“六四”天安門事件而起的制裁﹐其象征意義巨大。魏士文說﹐他相這一點是解除對華軍售禁令最理虧的一點。他認為這並不是指禁令會有任何實質的效果﹐而是“禁令”是一個政治訊號。

文章認為﹐在中國沒有改善人權狀況的情況下主張解除禁令﹐這無疑是打了提出這主張的機會主義者一個大嘴巴。雖然有人說﹐一個嚴厲的行為守則將會使出售高級武器更為困難﹐但是如果這是他們真正要關注的問題﹐那麼為什麼歐盟不能在不解除禁令下又同時實施售賣守則﹐並且不給北京當局一個得到外面支持的借口來打擊民主改革派﹐那不是更好嗎?

文章表示﹐歐盟在今年的1月31日決定停止從2003年開始對古巴的外交制裁﹐古巴政權當年在夏灣拿鎮壓本國的異見份子﹐被捕的75人中仍有61人被囚禁在獄中﹐如果沒有捷克共和國和其他中歐國家的反對﹐對古巴的制裁會被全面解除。

文章最後表示﹐希望在漸漸被人淡忘的天安門精神被進一步摧毀前﹐還會有幾個國家再次站出來說不。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