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香港行政長官補選的曾蔭權,周三中午到選舉事務處遞交報名及提名表格,曾蔭權共取得710個選委提名,包括674份選委提名表,以及36份支持同意書。這意味已完全封殺民主黨主席、立法會議員李永達,及金融服務界立法會議員詹培忠的提名機會。特首補選原定於七月十日舉行,但曾蔭權在無對手情況下,選戰還未展開已告結束,預期競選辦於十六日提名期結束後,便會正式宣佈曾蔭權自動當選。
李永達及詹培忠已承認因未能取得一百名選委提名的參選資格,宣布停止所有參選活動,並祝賀曾蔭權成為行政長官。
有報導指出,國務院最快會在下星期內,向曾蔭權頒發任命狀。而中央為了隆重其事,總理溫家寶會親自向候任人頒發任命狀。預料國家主席胡錦濤亦會接見新的行政長官。有政壇中人表示,曾蔭權大有機會在七月一日即香港回歸8周年紀念日宣佈就職,屆時他可名正言順以特首身份主持回歸紀念酒會。
與此同時,香港特區的曾蔭權管治時代亦將正式拉開帷幕,曾蔭權加入政府工作三十八年,但一般人對他的政治理念卻不甚了解。曾蔭權執政後將展現甚麼樣的管治模式、風格,又會否為香港開創一個新局面?
自董建華的第二屆特區政府成立以來,對第三任特首人選的揣測成為焦點話題,曾蔭權、唐英年、李國章、梁振英均被認為是競爭者。曾蔭權作為前朝高官,雖然入圍,但一直被認為不會是中央的首選,但自從董建華提前辭職後,曾蔭權由一個問鼎特首行情不高的人選,急速轉化為頂頭大熱。

有評論認為,香港回歸前,北京一直希望香港保持經濟繁榮,並維持原有的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等地位,對行政長官的要求是懂經濟,因此認為商人治港符合香港需要;但董建華管治香港逾七年,經濟下滑,民怨沸騰,加上2003年及2004年兩次七一大遊行,中央意識到豐富行政經驗及較強的管治能力的重要性,加入政府工作三十八年的曾蔭權遂成為理想的人選。
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鄭宇碩同意曾的施政效率較董為高﹐他說﹕董過往的表現強差人意,一般相信曾在施政效率及決斷力較董勝一籌。另外,曾又較熟識公務員系統及運作,懂得如何避免衝突。
不過,鄭宇碩認為,在如政制改革、23條立法等重大的問題上,曾不會大異於董,仍是要聽命於中央﹐他說﹕曾管治時代展開,意味中央加強對港的操控,在政改、23條立法上,曾仍然要照中央的意願辦事。兩年後,他又要面對新一屆特首選舉,他更需要在這段時間內,鞏固北京對他的信任,為順利連任舖路。

與親中陣營普遍接受的董建華不同,他們對曾蔭權的不滿有跡可尋,民主黨主席李永達雖然未能成功取得一百個提名,但卻成功取得左派選委,港區大大代表薛鳳旋的提名,他引述薛鳳旋的話表示,薛希望補選有競爭,亦對記名投票表示不滿。坊間解讀事件反映薛對曾有不滿之處。
3月12日,曾蔭權召開行政會議特別會議,梁振英、曾鈺成、鄭耀棠、廖長城等四人以留京投票支持董建華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為由,並沒有像其他成員般趕返港出席行會。此事亦被解讀為本地左派對曾蔭權心存不滿。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蔡素玉於4月3日在電台上公開指責曾蔭權一貫親英、仇視左派,個性傲慢、不專重愛國價值,他能穩坐下任特首寶座,只是因為運氣好。
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鄭宇碩認為,雖然曾蔭權在未來兩年無疑是要面對修補與親中陣營關係的難題,但對他最重要的,仍然是鞏固北京對他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