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观点)
广东省《21世纪环球报导》周报于三月十三日被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命令停刊整顿。在中共长期严密控制舆论的情况下,报刊、网站、出版社等因为稍稍[出格],便被视为触犯禁令,因而遭批判、查处者所在多有,层出不穷,不足为奇。该周报这次被整肃却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和评论连篇累牍。
人们关注的,一是该周报之被整肃的原因;一是该周报被整肃的时机。二者均令人想到中共高层领导之间的分歧和斗争,是否将影响中国今后之政局。
报道多认为该周报之被整肃是因为在三月三日刊登了党内民主派李锐的专访。
李锐在访谈中讲到去年十一月向中共十六大所提出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意见》中的观点,以及对毛泽东、邓小平的批评。李锐对于政改的意见已为中共新领导层所知晓,并经《炎黄春秋》杂志的刊登而为群众所赞扬,迄周报被整肃前近三个月中并未受到指责。李锐对毛、邓的批评也非自今日始。
我注意到周报在被整肃前不久,继李锐专访之后,发表过原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的专访。李昌平深刻地指出:三农问题,本质上就是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甚至反向操作带来的问题,呼吁进行农村政治改革。
最近,广州《南风窗》杂志发表了袁庚访谈录。袁庚提出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民主与法治,三权分立是制约权力的手段。公开挑战江泽民否定三权分立之说。
不仅这些,大陆的媒体和学者要求政治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
十六大选出的新领导层曾透露施行"新政"的意图,但尚未见推行政改之端倪。而江泽民辈则是一直抗拒政治体制改革,并越来越容不得政治领域和新闻界稍有宽松气氛的。周报之被整肃,不但有对媒体的"杀鸡儆猴"之意,还有明显的对政改呼声的"扼杀于萌芽状态"的算盘。
这次整肃正好在十六大后新领导层有意放松言论,施行新政之际,而[民主的橱窗] --- "两会"正在举行之时。这个[时机]问题是十分引人注意的。
十六大之后,曾出现中共新领导层改变作风,接近群众的意向。华盛顿中文《观察网》三月一日曾以《中共新领导与党内民主派老人出现良性互动》为题报道了一些事实,如胡锦涛、曾庆红、李长春于二月十四日参加前《人民日报》总编辑、党内民主派秦川的遗体告别;李锐的政改《意见》曾得到胡锦涛等新领导人的肯定。刊登李锐《意见》的《炎黄春秋》杂志印刷了两次,全部售罄,而且并未受到任何干扰。还有媒体报道说,中央主管意识形态的李长春二月四日到深圳报业集团进行调查时,说报纸经营要注重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要了解传媒市场,面向市场;李还说,新闻要贴近群众,既要代表党的意志,也要表达人民的声音。李长春的讲话被人们理解为承认传媒的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显示新闻改革之将起步。
海外舆论认为既出现此种言论开放的征兆,似预示着政改有可能启动。不意正在"两会"期间居然出现周报被整肃事件。最近还传闻中宣部也责备了刊登李锐《意见》的《炎黄春秋》和积极鼓吹政改的《南方周末》。这波整肃的[时机],是否显示了某种势力正不失时机地要给试图改弦更张的新领导层一点颜色看看呢?
目前还不能肯定这些举措的决策者到底是什么人,而且是否适可而止。但是已经破坏了中共新领导层的诚信和威望。没有新闻自由,媒体记者没有不受干涉的工作权利,中共新领导层所宣称的把反腐败作为要务的决定也将成为空话。
周报之被整肃在中国算不了什么大事,但是,它的确是一场[倒春寒]。拿李锐的政治意见之遭遇来看,从受中共新领导层之肯定到这次事件中之被否定,反映新闻自由之松动和对政治改革的希望顿成泡影。其间不过三个月。而且这种整肃还迫不及待地在"两会"尚未闭幕之时演出,海外传媒有"内情深奥"之说。实际上乃是由于中共早已内定江泽民要在全国人大上当选国家军委主席并在外交、两岸关系、政治局以上人选等方面有最后决定权。江泽民并不是什么"垂帘听政",而是仍在"一线掌权"。海内外多有中国出现"两个太阳"、两个权力中心的担心。江泽民将继续倚仗他的[核心]地位,不容放松舆论控制和政治改革。在"两会"其间袭来的这场[倒春寒],显示顽固保守势力之仍居上风,新领导层的"新政"受江"挚肘"。江泽民不退,今后改革与保守,前进与滞后、甚至倒退的斗争将导致中国大陆政局的动荡。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苏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