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观点)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李肇星"当选"了中国外交部长。这个职位实际上是中国的"门面",结果选择了这位在国际外交界有"铁嘴钢牙"之称的李肇星,虽然事前已经有媒体帮忙吹风,但他在形象感觉上不可能加分甚至有可能减分,确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引起了外界的议论也是十分自然的。李肇星的强硬和干练,虽然与中南海新的实际掌权者--曾庆红张扬跋扈的行事风格猩猩相惜,但在总体上与比较讲究"面子"的上海帮,多少有些不和谐,更不用说与胡锦涛、温家宝的刻意表现的温和形象形成极大反差。
中国历任外长从周恩来、陈毅、姬鹏飞、乔冠华、黄华、吴学谦、钱其琛、唐家璇到如今的李肇星,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与中国日渐提升的国际地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外长的权力事实上处在不断的萎缩之中。原因固然是前六位外长基本上都是中共元老,属于党内第一代政治家,他们各自的特殊从政资历建立了他们相对厚实的权力基础,尤其是周恩来在世的时期,一句"外交无小事",既帮助他把整个外交决策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同时把外交部享有的特权推倒了顶点。
然而,周恩来、陈毅主导的中国外交政策,基本上是以意识形态为依托的"革命外交",虽然有当时冷战的世界格局因素,但是也同中共"一边倒"向苏共的政治战略有关。文革结束后,自吴学谦接任外交部长开始,中国的外交政策基本与开放改革的整个局势保持了同步,即开始了向非意识形态化的方向转变,中国似乎要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务实外交路线,"革命外交"开始逐渐让位于"职业外交",这个路向发展到钱其琛出任外长期间,获得了一个长足的发展,虽然有大家长邓小平韬光养晦的战略框架的紧箍咒,他还是抓住了六四事件为他提供的历史机会,把中国的这种务实外交推到了一个高峰。
既然是高峰,就难免会出现一定时期的回落,另外务实走向极端就变成了丧失原则的国际机会主义。如果讲上一届政府的总理朱?F基是一位"超级财政部长",那么江泽民就事一个不放过任何一次做秀机会的"超级外交部长"。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中国的所谓"大国外交"看上去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外交部长只是成了江泽民的跟班(当然,"革命外交"向"职业外交"转型的过程中,也暗含着消解外交部特权的内涵),整个中国外交“战略”一直陷于被动反应的初级阶段停滞不前。
李肇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上台的。眼下伊拉克战争和朝鲜危机对他的考试是十分严峻的,因为江泽民曾庆红对外交决策的实际掌控,也决定了李肇星的"铁嘴钢牙",充其量只是装装门面而已。不过,李肇星要是能够在度过这两个危机的过程中,同时确立中国明确的外交战略,那他就有机会促使中国外交转型最终得以完成,其功绩就有可能超过钱其琛。李肇星有这个能耐吗?现有的中国政治机制给了他施展这个能耐的空间吗?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张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