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凌峰的《告别江泽民》

(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观点)

凌峰的《告别江泽民》这本书按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江泽民和十六大”,主要是十六大后对江泽民和中国政治局势的评论;第二部分:“戏子春秋”,主要是评点江泽民的小杂文;第三部分是作者写的几篇政治幽默小品。全书一共有117篇文章,共315页。

《告别江泽民》这本书,可以说迄今为止对江泽民的最完整的批判,尤其是列为卷首的那篇"江泽民的十三年"最精彩。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经济、政治、道德伦理、两岸关系和外交等五个方面对江泽民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就以对经济方面的批判为例,我们知道中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发展。一美遮百丑,经济上的这些成就成了中共炫耀自己政绩的最大资本,更成了江泽民炫耀自己政绩的最大的资本。但是凌峰提醒我们,首先我们不能把这十三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记在江泽民的名下,因为这些成就是胡耀邦、赵紫阳时代的改革成果,江泽民不过是坐享其成。

事实上,江泽民在上台之初,还曾经一度打算走回头路,开改革的倒车。江泽民直到九一年的“七一”讲话,还提出要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要争论信"社"还是要信"资",甚至还扬言要私营企业倾家荡产。只是到了九二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谁不改革谁下台以后,江泽民见大势不好,这才赶忙转向。

另外,在江泽民掌权这十三年间,经济改革的方向是邓小平帮他拨正的,具体的实际的经济改革措施是朱?F基着手推行的,所以我们怎么能够把经济改革的成就算在江泽民的名下呢?

作者还提出,因为江泽民只搞经济改革,不搞政治改革,反对政治改革,这就给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弊端,如特权阶层的贪污腐败越演越烈,贫富悬殊越演越烈,还有国营企业的金融黑洞,以及通货收缩带来的种种问题。在这些问题上,邓小平当然有他的责任,但主要的责任应该算在江泽民的身上。

凌峰的本名叫林保华,生在重庆,长在印尼,五十年代回中国大陆,毕业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的党史系,以后在上海华东师大教书,在文革期间下放劳动,七六年移居香港,从此开始了时事评论的写作。

我相信我们可以从凌峰先生这部《告别江泽民》一书里可以获得很多教益。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