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观点)
前面谈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在慈禧太后及守旧势力的阻挠下,悲惨地夭折了。但是,中国当时的处境,已是风雨飘摇,不改革的确难于混下去了。这一点,连慈禧太后自己也并不是不清楚。因此,在镇压了戊戌变法之后,讽刺的是,她自己也不得不执行戊戌烈士的遗嘱,小心谨慎地向宪政变法这一方向移动了。
戊戌之后不到三年,1901年1月29日,慈禧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历史家称之为[新政改革上谕],她要求王公贵族,部臣疆吏"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各举所知,各抒己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其中心是在教育、军事、警察、监狱、法律、司法等方面建立社会生活中的「新的政治体制」。这里的内容,大体上已包括了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的改革措施。
慈禧太后并且在1904年,大赦了戊戌变法后被捕的维新党人。 1904年,中国最后一名状元兼近代实业家张謇草拟了支持立宪的奏章,后来,驻法公使于7月正式奏请立宪。当年夏天,张謇还印制了日本明治宪法的译本交给了慈禧,据说慈禧颇为赞赏。
在此期间,发生了日本与俄国的战争,日本大胜。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它意味着「立宪政治战胜独裁统治」,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国内的立宪运动。1905年6月4日,在日本战胜沙皇俄国的前夕,袁世凯、张之洞等人联名上奏,要求立宪。仅仅六周之后,朝廷在7月16日上谕,派遣四名高级官员「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这表示政府将于不久后同意立宪。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定,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从此,一大批读书人游离出了政权的体系,成了教师、记者等各行各业的自由职业者,为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准备了人才资源。
1905年11月成立了考查政治馆,12月11日,五名考察政治大臣出国考察,长达半年。五大臣1906年回国后多次受慈禧召见,各自都发表了立宪意见。
其中,端方面奏:宪法请仿日本,兵农工商请仿日德两国;
载泽面奏:要想立宪,就要先除满汉界限,满汉一心,改革方能奏效;又奏:请裁撤内监,西方政体中没有这种东西;
戴鸿慈进呈"欧美政治要义",共18章,奏言:"各国政体,美为合众,而专重民权;德本联邦,而实为君主;
惟英人循秩序而大好激进,法出自然,行之百年而无弊。"还有,"有宪法不联合之国,如瑞典挪威则分离矣;
有宪法不完全之国,如土耳其埃及则衰弱矣;有宪法不平允之国,如俄罗斯则扰乱无已时矣。"又论"哪国富,哪国强,哪国志气伟大,哪国风俗厚焉,哪国失之太骄,哪国虽自由而太放任……"论来论去,最后说:"穷其得失之源,实不外君臣一心,上下相维,然后可收举国一致之益也!"
如此,五大臣争相发表各自的考察心得和对中国变法的建议。8 月26日,袁世凯到北京,参与军机大臣会议、讨论五大臣条陈。虽然各自意见不尽相同,但要求变法则是共同的。最后,终于一致建议立即实行宪政。
(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评论员陈奎德)